呂威
【摘 要】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是人主動自覺地理解和應用數的態度和意識。具有良好數感的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有靈敏而強烈的感悟能力。數感體現在許多方面,如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引導學生從現實背景中“看到”數學,能數學地思考,喜歡上學數學。學生可以逐漸認識數的抽象表示,逐步建立自己的數感概念,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數感培養
數感體現在許多方面,如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數感表示著一個人在數、數字和運算具有意義觀念。
數感在教學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數字的意義、可以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字、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字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字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計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解釋。
1強化對數概念的理解和體驗
讓學生在認數的過程中,更多地接觸和經歷有關情境和實例,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會使學生更具體更深刻地把握數概念的實質。值得一提的是,學生數概念的建立不能以會讀寫一個數、用這些數進行計算為標準來衡量,而應著眼于讓學生看見數,頭腦中不僅反映出一個符號,還應看到符號背后所蘊含的豐富現實背景。
在認識數時,首先應著重幫助學生理解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引導學生對具體數量加以感知,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形成體驗。說一說數字是如何存在我們的生活的,讓每個學生都去講一講自己生活的數字,比如:自己的身高、體重、年齡、班級,有幾根鉛筆等等。讓每個學生都去講一講,精良不從樣,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能夠加深對抽象的數的認識和理解,為建立數感奠定基礎。
在認識比較大的數時,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能夠見到的、感知到的比較小的數體會大數目的意義。例如,學校操場多長,從家到學校多遠,從張家口到北京多遠,從地球到月球距離,恐龍距離現在多少年等等。
2重視對運算方法的靈活使用
運算中所依據的法則、規律、性質等可視為思維主體的信息儲備。這些信息儲備即思維主體形成問題情境時的相關信息的質與量,直接影響運算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選擇合適的運算方法,有利于學生發展數感。
例如,計算25×24、25×32×125,可啟發學生想到:25×24=25×4×6=100×6=600,25×32×125=25×4×(8×125)=100×1000=100000,使學生增強對湊成整十、整百、整千數的敏感。
在教學時應重視引導學生增強估算意識,掌握估算的方法。如學生想到:把熱水瓶的28元看作30元,燒水壺的43元看作50元,茶杯的24元看作30元,合起來是30+50+30=110元,學生認為帶100元錢不夠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學生應對自己的估算結果做出解釋:帶的錢應該是少于110元。
3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時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個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確定結果,關鍵是用什么方式更為合適,而方式的選擇是直接和實際背景相聯系的。
如何讓學生學會選擇并使用恰當的方法?可以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積累經驗。如,每輛卡車可載36名士兵,現在有1128個士兵需要用卡車送到練營地,問需要多少輛卡車?乍一看,這是個很簡單的除法應用題,測試的結果也表明,有70%的學生正確地完成了計算。然而,在此基礎上,只有23%的學生給出了32這一正確的答案。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解決問題,既能不斷完善對原有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又能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數感。
4切實增強數學活動經驗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不能僅靠“接受”,而需要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加以經歷和體驗。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感知、探索、發現,內化對數或數量的認識,積累活動經驗。
在教學中,讓學生到操場上去走走、跑跑、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離,并讓學生辨別步測與目測的差別。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不僅可獲得數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對數學學習充滿樂趣。
培養數感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規范”的數學題,而要引導學生從現實背景中“看到”數學,能數學地思考,喜歡上學數學。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2] 朱慕華主編.《走進新課程》
[3]《新課程校本教研》.新華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