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國秀
【摘 要】廣西師大唐劍嵐教授提出了優化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六何”提問鏈策略,本文通過兩個不同的教學實錄及其對比分析得出,依據“六何”提問鏈策略設計的高中數學課堂提問,能促進學生深度的思維投入、情感體驗與行動參與,提升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提問;“六何”提問鏈
一、傾斜角概念形成片段實錄與分析
(1)第一次教學實錄。師:坐標法是在坐標系的基礎上,把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通過代數運算研究幾何圖形性質的一種方法。本課時我們將研究最基礎的知識——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
師:平面幾何中,確定直線的條件是什么?對于平面直角坐標系內的一條直線l,它的位置由哪些條件確定呢?
眾生: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師:還有沒有別的方法?能否利用給定的直角坐標系?
眾生:……
師:在直角坐標系內任給一個點,過這個點的直線有無數條。再給一個什么條件就可以唯一確定一條直線呢?請動手操作一下。
生1:再給另一個點。
生2:與x軸的交角。
師:好!(借助于信息技術演示,得出傾斜角的概念)
(2)第二次教學實錄。師問1:在幾何問題研究中,我們常常直接依據幾何圖形中點、線、面的關系研究幾何圖形的性質,那么能不能通過代數運算來研究幾何圖形的性質呢?
生:可以!
師問2:我們如何把形轉化成數得以進行運算呢?
師:17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直到有一天躺在床上觀察蟲子在天花板上爬行位置,激發了靈感,產生了坐標的概念,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以坐標系為橋梁,把幾何問題代數化,即把圖形放入坐標系進行研究。
師問3:平面幾何中,確定直線的條件是什么?對于平面直角坐標系內的一條直線,它的位置由哪些條件決定?
生: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師問4:有兩個點確定的,一個點行不行?
生:不行
師問5:如果給一個點,再增加一個什么條件,能夠確定直線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位置呢?即如果給你P點定點,還需要什么條件?
生:角!
師問6:好,譚喆同學,您可否上來指出來給同學們看看呢?是哪個角?
生:(學生上講臺示范指出)
師:好!我們給這個角一個名字吧,叫直線的傾斜角。一般地,當直線l與x軸相交時,我們取x軸作為基準,x軸正向與直線l向上方向之間所成的角α叫做直線l的傾斜角。
(3)片段實錄分析。第一次授課時,引言部分通過教師介紹,使學生了解學習新內容的特點及意義,接著針對初中學過的相關知識,設計了提問1與提問2,意在立足舊知識,尋找新知識的增長點,最后教師成為主角,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定義直線的傾斜角。在第二次教學中,把坐標法產生的背景及過程,結合即將學習的直線的傾斜角概念,設計“如何”提問鏈,即提問1—6,且提問與提問之間互相聯系、環環相扣。這樣在提問鏈驅動下,經過一系列的數學思考與交流,直線傾斜角的定義自然生成,也讓學生體悟到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直線斜率的坐標計算法公式推導片段實錄與分析
(1)第一次教學實錄。探究問題:已知P1(x1,y1)、P2(x2,y2)是直線l上任意兩個不同的點(其中x1≠x2),求直線l的斜率k。
師:要求斜率k,你會想到我們剛剛學習的什么知識呢?
生:k=tanα。
師:要用到k=tanα,根據正切函數的定義,我們可以構造什么圖形呢?
生: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師:那么如何通過P1、P2構造包含有傾斜角α的三角形呢?
生: ……
師:很好,這里的α為銳角,當α為鈍角時,情況又如何呢?
生:當α為鈍角時
α=180°-∠QP1P2,x1>x2,y1?y2,tanα=tan(180°-θ)=-tanθ,
在直角∠QP1P2中:
師:好!兩點P1(x1,y1)、P2(x2,y2),x1≠x2過P1P2的直線的斜率為。
(2)第二次教學實錄。師:請大家完成這個問題:已知兩點P1(x1,y1)、P2(x2,y2),x1≠x2,求直線P1P2的斜率k。看誰能做出來!哪位同學上來在黑板做一做?好!肖峻友同學。
(兩分鐘左右,在黑板寫的肖同學作出了如下圖4-5圖形及結果)
圖1
師:大家看看,很有意思,他把點P1很聰明地放在了坐標原點上,但是點P1一定在原點嗎?
眾生:不一定!
師:誰來幫他改改!好,甘雨果同學,你上去改改!
(兩分鐘左右,作出了如下圖2、3圖形及結果)
圖2 圖3
師:請給同學作一下解釋。
生:(略)
師:很好,給甘雨果同學點掌聲!但我們更想知道你是如何想到的?
生:構造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數的定義。
師:為什么想到要構造直角三角形呢?
生:……
師:想想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生:因為所要求的直線的斜率與傾斜角的正切值有關,而要求傾斜角角α的正切值,就要構造直角三角形來求解。
師:非常好,說出了這樣做的理由,我代表同學們還有一個小疑問,你的兩個圖形中的直線P1P2中的點P2都是在P1的上方,可不可以把它們交換位置,那么有何不同?
生:一樣的。
師:怎么個一樣法呢?
生:計算結果是一樣的或是,只是直線P1P2方向不同。
師:經過探究與討論,我們得到了過兩點P1(x1,y1)、P2(x2,y2),x1≠x2的直線P1P2的斜率為,我們也發現這個公式分子分母中的P1(x1,y1)、P2(x2,y2)對應坐標點的是對應的,體現了數學符號化的對稱美,也有促于我們記憶。在此,我們還會有一個小疑問,這里為什么x1≠x2呢?
生:分母不能為零。
師:如果從直線的角度去理解,還可以如何解釋呢?
生:傾斜角為90°的直線的斜率不存在!
師:除了以上我們同學介紹的方法,是否還有別的更簡潔的方法嗎?
生:老師,我有一種方法,不知道對不對!
師:請說。
生:P1、P2兩點滿足一次函數的解析式y=kx+b,代入消去b得,我發現得到的結果跟課本一樣的,但我不確定這里的k就是所求的直線的斜率。
師:同學們,覺得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師:實際上,這位同學已經把直線的斜率用一次函數的角度作了對比研究,換句話說,一次函數解析式中y=kx+b的k可看作直線的斜率,事實上,這就是我們以后將會學習的直線的方程。我建議給這位同學鼓鼓掌!
(3)片段實錄分析。兩次授課模式不同,第一次是教師主導學生參與,最終演變成了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授受,即只給學生介紹了教材中提供的推導兩點求直線斜率公式的方法,并向學生說明了怎樣想到這種方法的。
第二次是開放式教學,給出問題“已知兩點P1(x1,y1)、P2(x2,y2),x1≠x2,求直線P1P2的斜率k”,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在展示環節,教師還提出“請給同學作一下解釋”、“更想知道你是如何想到的”、 “為什么想到要構造直角三角形呢”等“為何”提問鏈,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把自主權交給學生,同時了解學生可能還有的想法與解法,如一個學生把其中一點放到坐標原點,這在第一次授課中是很難嵌入的。另一方面,在介紹完基本方法后,通過“若何”提問“除了以上我們同學介紹的方法,是否還有別的更簡潔方法嗎”,有學生聯系到一次函數解析式,教師適時點撥與歸納,讓學生深入理解了直線P1P2斜率k與一次函數聯系,所以第二次授課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系統與深刻,整個過程的處理更豐滿、更有價值,不僅授人以“魚”,還授人以“漁”,更授人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