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升本科院校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尤其必要。本文結合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和思考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中面臨的關鍵問題,為新升本科院校成功進行大學英語改革進行探索。
【關鍵詞】分級教學 大學英語 新升本科院校
隨著大學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就業市場對畢業生英語應用能力要求的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學生個體差異大是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最大難點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面對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因材施教設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每個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層級中學習是許多高校探索的路徑。
一、新升本科院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教育部2007年出臺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管理和教學評估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對各個層次的學生應達到的聽說讀寫譯和詞匯水平都作了具體規定。
著名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語言輸入假說”中的i+1輸入理論為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Krashen認為,人類只有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時才能習得語言。因此有效的語言教學應根據學習者的接受能力,遵循因材施教。
新升本科院校隨著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英語課程成為涉及學生人數最多、教學周期最長、教學層次最為復雜的一門課程;隨著學生生源地不斷增多,明顯的個體差異和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在新升本科院校的英語課堂暴露無遺。新升本科院校應按照學生的接受能力,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設計不同的分級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
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關鍵之處
1.制定科學合理分級體系。推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首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分級教學體系。借鑒大多高校的經驗,結合新升本科院校實際,實施分級教學的策略時,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主要根據學生高考成績和入學考試成績將學生分為 A、B、C 不同層級進行授課。
2.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依據 A、B、C 級學生不同的英語基礎,教師要根據所教授班級的程度,對教學過程做出合理安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從而促進三個層級的學生英語水平都有所提高。
3.形成規范的教學評價方式。分級教學模式下不能采用傳統統一的教學考核標準,學校可以采取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法,形成性評估包括課堂互動參與、課外作業評定、網絡自主學習等;終結性評估包含期中、期末考試和結業考試等。
三、分級教學效果的不足之處
1.學生心理壓力較大。引入競爭機制會造成學習者心理不適應和危機感等,同時由于分級教學課堂活動是打破傳統自然班的形式,學習者之間不熟悉,加之語言測試的特殊意義及師生之間交流缺乏等原因。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習者或多或少出現焦慮等心理壓力。
2.英語學習主動性受挫。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將英語差班生晉級到好班學習,但是在新升本科高校英語分級教學體系里,這一目標并未凸顯出來。學生成績起點相對較低,分級教學又以成績將學生劃分成三六九等,普通班的學生感到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受到傷害,從而產生抵觸情緒,喪失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管理有諸多不便。目前分級教學一般是按照高考英語成績或入學后英語水平測試的成績分成高、低兩個等級或高、中、低三個等級。這種打破自然班級的形式還會給教學過程的其他環節如班級考勤、考試安排、成績錄入等帶來一定的影響。目前的分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會直接影響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
分級教學實現了對不同層次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任何一項新的改革都利弊同存,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仍然處在探索階段,通過反思英語課程分級教學模式的具體操控過程,仍然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新升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應結合校情、地情和學情,創設有本校特色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1981.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 Longman.1985.
[3]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9):1-1.
[4]孫雪娥.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師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35)135-140.
作者簡介:
侯菲菲(1989-),女,山東肥城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