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娟?孟海濤
摘 要:在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今天,高職院校由于辦學特色明顯,畢業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但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卻比較困難,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申報了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分析,本文為課題的研究成果。文章分析了職業能力的內涵并就如何構建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及其保障機制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培養體系;保障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過程起著重要的人才支撐作用,它對于優化人才結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通過調研發現,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存在著錯位現象,高職院校有必要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制訂有效措施,切實提升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實現高質量就業。
一、構建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意義
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著較高的水平,但調研結果顯示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不強,出現了社會急需大批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能人才,企業卻很難招聘到滿意的人才,或是很難留住人才的現象。構建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和保障機制,是推進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工作向縱深發展的關鍵,因此,高職院校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和保障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二、職業能力內涵
職業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一定的職業能力是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職業崗位都有相應的崗位職責要求。他既能說明一個人在既定的職業方面是否能夠勝任,也能說明一個人在該職業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職業能力分為一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一般職業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學習能力、文字和語言運用能力、數學運用能力、空間判斷能力、形體知覺能力、顏色分辨能力、手眼協調能力等。專業能力主要是指從事某一職業的專業能力。關鍵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跨職業的專業能力,主要包含運用數學和測量方法的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和運用外語解決技術問題和進行交流的能力;二是方法能力,主要包含信息收集和篩選能力、掌握制訂工作計劃、獨立決策和實施的能力、準確的自我評價能力和接受他人評價的承受力;三是社會能力,主要包含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和善于溝通、能自我獨立、有效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四是個人能力,主要包含人的社會責任心和責任感以及自身的道德素養、品德品行、獨立自主的生存的能力。
三、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構成
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應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以構建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二是構建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第二課堂活動體系,三是營造體現職業素養的校園文化環境。保障措施包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機制、學生綜合素質的管理模式、科學的評價體系等內容。
1.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構建課程體系
專業建設是學院建設和發展的關鍵,專業建設應瞄準社會需求,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產業結構調整對專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的核心,課程體系構建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突出職業素質培養的原則。職業院校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單一的,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重視對學生職業關鍵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的培養,對職業院校的學生至關重要,會大大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程度。課程體系的構建中,要突出職業素養培養的原則,圍繞提升學生職業能力進行課程設置。
(2)突出職業技能的培養原則。職業院校的辦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技能是高職院校畢業生不同于或優越于本科院校畢業生的根本,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應突出技能培養這一原則,遵循這一原則,才能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進行準確定位,培養的人才才會受到社會的歡迎,也有利于人才的自身發展。
(3)突出終身教育的培養原則。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工藝、新技能、新的崗位、新的行業不斷地涌現,對人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對崗位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標準,行業標準也會發生新的變化,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因此,課程設置時要突出終身教育的培養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使他們走向社會時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2.構建校企融通的第二課堂活動體系
高職院校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多彩,也是學生最樂于接受和參與的活動項目。因此,高職院校應以第二課堂活動為載體,以企業文化為依托,讓學生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感知職業的意義和快樂,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
(1)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組建志愿服務隊,結合區域及專業特色,通過走進工廠、農村、社區、福利院、養老院等場所,開展技能服務、法律服務、科技文化服務、義務勞動等。志愿者活動能夠將服務他人、服務社會與實現個人價值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使學生認知社會的同時,引導學生在做好事、獻愛心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養成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范。
(2)開辦企業文化大講堂。建立由知名企業高管、培訓師及當地知名學者、社會賢達組成的企業文化講師庫,讓有成就的企業家走上講臺,把更多更先進的企業文化傳授給在校學生。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系列、當代中國國情系列、外國文化風情系列、區域歷史文化系列、科技教育系列、藝術鑒賞系列、城市人文精神建設系列等講座培育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就業。
(3)搭建創業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立足校園,以學習的專業為背景,借助大學生創業園,按照注冊公司、運營管理等事項開展的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能力訓練,強化溝通能力、協作能力、應變能力、管理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意志力,讓學生養成坦然面對困難的正確心態和有效處理相應問題的能力。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思路指導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活動,調動學生自主管理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磨煉學生的意志。
(4)搭建技能競賽提高平臺。結合各級各類專業技能競賽活動,基于工作責任、工作流程、工作節點、工作標準的工作過程,使學生實現預見性、計劃性、創造性的自我管理和有效溝通、團隊協作、創新與革新技能。綜合性地強化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規范,達到自我進修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3.營造體現職業素養的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具有巨大的育人作用,企業化的氛圍,不僅能夠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習慣,而且能夠以其潛在的巨大動能讓學生的思想得以升華,形成高度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把“教學”與“職業”結合起來,使“育人”與“用人”兩個職能相銜接,使學生在職前就能了解企業文化并具有一定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實現校企供求的無縫對接,為實現從“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順利轉換奠定基礎。
企業文化融進校園文化的實現方式有:一是企業文化植入校園環境,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企業環境、氛圍的熏陶。設置企業文化展示墻,定期介紹各專業相關的企業和企業文化,讓學生了解企業,逐漸產生認同感,時刻提醒學生的思想認識不偏離“職業”特性;加強校園建筑物、道路、景觀等的專業化命名,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處處彰顯出職業特色、行業特色。二是企業文化滲入教學環境。在教室、實訓車間的氛圍布置上積極吸收優秀企業文化的精華,既美化環境,又展示優秀企業;在學生實訓場所及實訓過程管理上積極融入企業管理中的一些優秀因子,如5S(清理、整頓、清潔、標準化、培訓和紀律)的現代化工廠管理模式,無論在實訓場所布局上還是教學過程中無不透出企業化的氣息和氛圍,過程教育與企業化管理效應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學生思想。
4.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的保障機制
為確保培養體系的順利實施,高職院校應建立相應的保證機制。保障機制主要包含培養機制、管理模式、評價體系。
(1)人才培養機制。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內在要素是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其中,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能力等。在實施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時,要遵循企業崗位任職資格與社會人的成長規律,引進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規范,合理配置資源,引入競爭機制,設計創新項目,改革評價方式,并從綜合綜效要求出發,全面促成學生職業能力行為養成。
(2)綜合素質計分卡管理模式。實施計分卡是通過雙向動態的互動,讓學生有的放矢,聚焦于行動,自覺協調自己的定位和定向。記分卡的要領在于切實把握學生內因和外因間的平衡、個體領先指標和滯后指標間的平衡、職業能力間的平衡、個體目標與整體目標間的平衡、自我發展優先次序間的平衡,切實掌控學生職業能力養成的每一個過程與環節,確保職業能力的教學效果與應用效果。
(3)多元評價體系。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職業適應能力等都無法用試題衡量,只能借助企業用人標準和行為規范,以學生職業能力養成過程中能力變化和完成項目的質量作為判斷依據,而這就使企業、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成為唯一的選擇,一方面客觀、真實地體現職業能力培養的效果,另一方面為信息反饋和行為規范調節提供支撐,保障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的作用達到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張 瓊.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2]李懷康.職業核心能力開發報告[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01).
[3]王建永,凌 紅,張高勛.高職院校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內涵、現狀與實踐[J].成人教育,2011(11).
[4]鄒武健,喬克婷.結合高職院校特點,開展就業基地建設[J].考試周刊,2012(20).
[5]于永華.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2(01).
[6]白 晶,郭巖釗.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公共職業素養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3(02).
(作者單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