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
摘要:音樂是如今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藝術形式,不同人群對音樂有不同的體驗,這種體驗為人們提供了審美的機會,從審美角度看,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有豐富情感等作用。同時,在中國的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是重要的核心內容,并要在教育的過程中感受“美”并從中體驗快樂。
關鍵詞:音樂教育 體驗 審美
音樂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人群對音樂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文化背景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音樂的教育意義也是不可忽略的,而音樂教育中審美的培養也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的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審美教育的本質又可以說是體現在審美趣味的培養上,那么如何來感受美,如何來培養審美趣味以及樂感,就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不斷開拓與探索。
一、樂感的培養
著名的音樂家周大風先生在文章中表明,樂感一部分來自天賦,但更多的還是依靠平時多接觸音樂,使人們對音樂在感知上有一定的接受、辨別的能力,例如:感知的靈敏度、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一些對比能力等,因此樂感是可以培養的。往往培養樂感的途徑在教學中通常會使用的方法有反復哼唱、比較評價、熟聽體韻以及展開想象等。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樂感最佳的就是親身體驗音樂,不斷反復的聆聽哼唱,產生音樂的初體驗,接下來通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來進行比較,比較不同唱法、不同版本等來進行評價,然后再將聆聽的作品根據作品的創作意境與自己的生活、情感以及相關的音樂積累使自己身臨其境,通過音樂來觸摸創作者的創作意圖與情境。
音樂不光是要聆聽,還要學會鑒賞,讓鑒賞成為培養樂感的一個橋梁,同時要不斷的培養自學能力,引導記錄每次欣賞隨筆,讓隨筆成為大家互相交流的工具,使之成為提升樂感的一個閃光點——信息資源共享。樂感是一個長期的培養音樂素養的過程,切莫貪快,要融合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培養良好的聆聽音樂習慣,積累豐富的音樂儲備,感悟音樂語言,最終具有濃厚的音樂審美以及情感經驗,有助于全面提高音樂素養及人文素養。
二、教師的引導
音樂是我們觸手可及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其中涵蓋了很多風俗、文化、歷史等知識,通過對音樂的聆聽與賞析讓人們猶如身在其中的去感受其中的文化、韻味。在眾多的音樂種類中,想要系統的完整的聆聽欣賞音樂,光憑自己的選擇與聆聽是不夠的,需要有專業的老師進行引導,最終達到能聽、會聽、聽懂。
教師是教學環節中很重要的一個角色,在音樂教育中音樂欣賞課可以說是最能夠提升音樂欣賞素質的一門課程之一,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盡可能多的去補充知識,不僅僅在音樂專業方面,更應該將眼光放遠,要在美術、風俗、歷史、宗教等等領域均有所涉及,這樣在講起相關的課程內容時才會讓學生有個新鮮感,像聽故事一樣的將一些背景與創作意圖了解并記住。同時,音樂教師也應在課上多向學生來普及音樂的基礎知識,以提高學生整體的綜合音樂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欣賞作品之前教師對學生進行作曲家的介紹、時代背景、曲風的分析等,使學生對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創作意圖有個初步的了解后,更能夠幫助他們在聆聽的時候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內容,進而與創作者產生一種共鳴,猶如在與作曲家進行溝通交流一樣,在這樣的過程中來獲得審美的體驗,然后在逐漸的提高。這樣的形式雖然很傳統,但是對于學習來講卻是十分收益的,當然也有一些先進的教學手段作為輔助教學效果也是很好的。
三、音樂的分析
音樂欣賞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與理性的過程,需要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有一定的欣賞與分析的能力,在這種分析中有理性的分析也有直覺的感性分析,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的同時更要強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分析,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培養學生欣賞分析的思維模式,感受審美差異并對其有一定的評價與見解。通過培養學生的作品分析與審美評價,可以使學生對音樂有了更為系統,更為直觀,更為清晰,更為統一的音樂審美體系,讓他們在生活中更能直接的去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喜怒哀樂與美丑善惡,要學生不僅欣賞音樂,還會懂得欣賞音樂,要在感受音樂的同時進行評價,懂得批判,對音樂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何為正能量的音樂,何為消極音樂,如何來評價與欣賞,都要在自己欣賞后與心靈進行碰撞,從而做出恰當的評論。
四、勇于實踐
音樂教育教學的關鍵就是實踐,實踐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最重要的一個活動過程,是任何課堂教學都不能夠代替的教學形式,它有助于提高學生們的藝術素質,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今現在的社會文化的多元、教育的多樣,導致課堂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音樂實踐活動的需求。同時,不斷發展的現代化、信息化的社會,在創造新興事物的同時,音樂的創作也是層出不窮,教師要在欣賞途徑以及評價、審美中來指引學生,要學生正確的、理性的、積極的去理解并欣賞音樂。還應該鼓勵學生多多參加一些演出活動與比賽,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表演力。
總之,音樂教育要感受音樂中的“美”,就要融入審美情感教育,要體現出形式美、內容美,要強調審美教育與音樂知識的互補性與不可分性。從聆聽到審美到評論,音樂教育中音樂的審美是一步一步進行的,并不是停留在一個最初的認知階段,聽聽音樂曲子就可以的,要先培養聽音樂的習慣,最終達到想聽的階段,一開始讓學生接觸多種類型、多曲目的音樂,然后選擇適合的音樂對象,這樣才能喚起個人審美趣味,最終對音樂有一定的學習與分析的能力。概括音樂教育中感受音樂的“美”的過程,即是進入——深入——融入的過程,要從音與形、蘊與韻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逐步完成,進而在音樂審美中來體驗音樂帶給人們的愉悅與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