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軍


摘要:一體化教學以職業性為目標,提取典型工作任務,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任務,實施教學活動。本文論述了如何通過“數字化教學工廠”將現代化企業的工廠環境與項目引入學校,增強校企合作,實現新的教學模式創新,促進學院教學機制改革。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工廠 校企合作 一體化教學
實施一體化教學改革,促進職業學校從知識教育向能力培養轉變、從課堂教學向生產教學轉變、從書本教學向實踐教學轉變,不斷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是職業學校在新形勢下堅持內涵建設、提升辦學的水平與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一、實施目標
1.完善一體化教學設施建設
通過實施“數字化教學工廠”建設,使一體化教學設施設備得到整體提升。打破傳統教學場地的布局,由“固定教室、集體授課”向“專業教室、實習車間”轉變,滿足一體化教學改革設施設備的硬件需求。
2.開展一體化教學的教學研究和教學資源平臺建設
開展一體化教學的教學研究工作。通過深入行業、企業調研,以職業標準為指導,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建立理論教學與技能操作融會貫通的課程體系為指導,開發一體化教學大綱和教材,打造一體化教學精品課程。同時,建設一體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成果互聯共享。
3.建立一體化教學改革評價機制
采取素質與能力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促進職業資格鑒定與教學內容對接,既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評價體系,又有靈活性、個性化的評價手段,使考核評價更加科學、合理。
4.優化一體化教學“雙師型”師資隊伍
根據教師的年齡、專業、技能結構的特點,優化師資配置,形成師資的中青結合、專兼結合、理實結合。同時,加強師資培訓,通過學習、培訓和考核等方式,打造一支適應一體化教學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二、實施過程
1.建設數字化教學工廠,打造一體化教學的硬環境
打造一個現代化、規范化、智能化的教學硬環境,即數字化教學工廠,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模仿企業環境的學習平臺。其分為六大功能模塊(見圖1),這六大模塊不僅將理論和實操高度融合與匹配,還是一個有機整體,使學生學習的每個過程緊密連接,實現了教學一體化。
2.以數字化教學工廠為平臺,構建一體化教學的軟環境
(1)利用數字化教學工廠優勢,構建一體化教學課程體系。利用數字化教學工廠優勢,確定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一體化課程體系的發展方向。通過對企業技能型人才需求和崗位技能要求的調研,結合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意見,完善了數控加工專業課程體系,專業一體化課程的比例占總課時的56%。
針對課程體系的建設需求和企業的崗位技能需要,開發了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等5門與企業生產應用完全對接的專業核心課程;并以企業工件設計、生產為藍本,以通過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務為教學內容,編寫了《零件車加工》等4本一體化教材,同時開發了包括教材、教案、課件及試題庫的綜合教學平臺,實現課堂教學與企業崗位需求相融合的一體化教學體系。
(2)通過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提升教師一體化教學能力。實施一體化教學的首要條件是“雙師型”教師。近年來,筆者學院先后有多名專業教師進修研究生,同時學院派遣多名教師參加國內外進修學習和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和技能提升達標活動。以現代學徒制中的校企共建師資建設為突破點,利用大師產業園的建設良機,聘請8位技能大師及合作企業的專家擔任師傅,以“師帶徒”的形式,明確師傅的責任和待遇,師傅承擔的教學任務納入考核,享受帶徒津貼,以此加強對專業教師的技能培養和提高,同時,利用暑假派遣多名教師進企業頂崗實習。通過這些措施,使“雙師型”教師在質與量上得到了保障,滿足了一體化教學的需求。
3.以數字化教學工廠為載體,實施一體化教學
以數控銑床加工技術課程教學為例,學院教師引入企業生產組合零件加工的任務,以數字化教學工廠為載體,進行一體化教學。
(1)PLM體驗中心模擬企業生產流程。在體驗中心主要開展項目教學,模擬企業產品的計劃、設計、工藝、編程、仿真、零件加工裝配,學生完成企業生產流程過程的體驗,并對所學課程與企業崗位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認知。
數控加工一般以加工為主線,主要工藝流程:識圖-加工工藝分析以及編制-加工準備-零件加工-質量檢驗一產品交付。
(2)在一體化討論區進行工藝方案討論。為解決教一學一做脫節的現象,以分組討論、上臺演講、小組評價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制定加工工藝的方案,編寫加工工藝卡片,最后由教師進行綜合指導與評,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
(3)在數字化車間實施項目化教學。教學模式參照企業產品加工的生產流程,通過項目課題組織教學(見圖2)。各小組學生根據自己所填寫的工藝卡片,到實訓室完成零件加工,期間教師進行巡回指導。教師根據每節課的不同教學要求、布置要完成的任務以及提點相應的主要知識點,由學生獨立完成項目任務,允許學生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組合上有一定的自由度,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4.實施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在實施一體化教學的過程中,評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過程性評價,二是終結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項目課題為例,對學生在課題實訓中的出勤、著裝、機床安全操作等進行評價,對每個小組制作的零件、技能進步程度、掌握知識與技能達到的等級、團隊協作精神等做出評價,對學生學習的效果給出綜合評價。通過一系列的小組講評、其他小組提問與討論、教師提問與點評、最后組織學生填寫自評互評表等環節,進行評價。
終結性評價,采取基礎能力測試和應用能力測試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其中基礎能力測試主要考核課程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所占比例為40%;應用能力主要考核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所占比例為60%。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占比分別為70%和30%。
三、條件保障
筆者學校成立了由教學副校長、各主要職能處室負責人參與的學校一體化教學改革領導小組,組成由系主任、全系教師參與的數控專業一體化教學改革建設組,確保一體化教學改革有序推進、有效實施。建立了數控車、數控銑、加工中心3個一體化實訓室以及3個模擬仿真機房、1個體驗中心,配套建立了以小型數控機床為主的教學平臺。該專業共有專兼職教師36人,技師及以上教師約占63%,高級職稱教師約占12%,“雙師型”教師比例超過88%。同時,學校還聘請了一批企業和高校專家作為兼職教師與專業建設顧問。
四、主要成效
1.學生技能水平顯著提高
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實際操作動手能力得到強化。學生多次在省市技能大賽中獲獎。在兩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中,共18人次獲獎,其中奪得加工中心學生組第三名,榮獲二等獎一次,奪得數控車學生組第四名,榮獲三等獎一次。在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前三名的共有19人次。
2.就業質量明顯提升
學生在新的教學環境下,由于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畢業生對崗位的自信心與適應性大幅增強,近兩年就業率均達到了100%,企業用工的滿意度由80%提高到93%。特別是學生進入企業后,勝任技術操作崗位的周期由3個月縮短至1個月,許多畢業生半年后即成為崗位的技術骨干。
3.教研成果日益豐碩
一體化教學改革促進了教師教科研水平的提升。專業教師發表了《經濟型數控車床零件精度把控的要點剖析》等學術論文20余篇;《一體化教學法在數控電加工教學中的應用》等獲得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成果獎20余項;組織研究的省部級課題獲得評審通過,其成果得到推廣。
4.示范輻射逐漸擴大
學院多次組織開展省、市級公開課和示范課活動,并進行一體化教學交流和研討,推廣學院的成功教學模式和經驗。學院承辦了江蘇省技工院校數控技術中心教研組教研活動,會中與省內兄弟院校同行及數控技術專家進行了交流,介紹了學院的一體化教學形式和成果,獲得一致的肯定,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五、體會與思考
1.提升教學的軟、硬實力,是開展教學改革的根本保障
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定位專業建設方向,掌握專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加強教學研究,不斷地提升教學的軟、硬實力,才能夠持久深入地進行一體化教學改革,使學生滿足企業崗位的需求。
2.應用現代教學資源與手段,是實現教學創新的有效途徑
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工廠”資源平臺,使教師在一體化教學改革創新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將講課、演示、實訓和評價等教學環節生動、直觀地結合起來。這既能有效地降低材料消耗問題,又讓學生對學習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積極,最終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江蘇鎮江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