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 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的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家校合力
印度的一個諺語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人生。”由此可以看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怎樣才能幫助一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下面就簡單地談一下我的做法。
一、兒歌指引
一年級學生從幼兒園踏入學校,對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提出了要求。我發現如果單憑老師的說教,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而兒歌簡單易記,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把一些要求簡單地編成兒歌,比如路隊常規教育:站隊時,齊努力,努力做到靜、齊、快。衛生常規:看見紙屑忙撿起,別讓紙屑到處跑,環境衛生保持好。當需要提醒時,老師與學生一問一答,學生很自然地按照規范去做。
二、故事教育
烏申斯基說過的一句話:“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比較喜歡聽故事。在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的時候,可以用富有童趣而又充滿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來感化他們的行為。
比如,為了訓練學生積極動腦的聽講習慣,我編了一個“小兔子的生日禮物”的故事,用童話故事塑造了一個正面題材的榜樣。這樣的故事教育,比單純的說教更加生動形象,更加被學生所接受。
三、榜樣同化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最喜歡的就是模仿。用正面的典型給他們做榜樣,就可以激勵他們向積極的方向去努力。比如,看到有的學生主動撿起身邊的紙屑,我會贊嘆:“瞧!這位小朋友真是火眼金睛呀,能發現地上的小紙屑,真喜歡你!相信,下課之后,教室里就會有許多火眼金睛的孩子。”學生身邊同伴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
四、以身作則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皆楷模。”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老師在他們心中是神圣的、完美的。那么,我們必須以身作則。
比如:在課間,我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打掃衛生時我與學生共同參與……慢慢地學生都會照著我的樣子去做。又如: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無論在什么場合都講普通話,使用“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文明禮貌用語。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良好的文明用語習慣。
五、家校合力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需要班主任與家長建立密切聯系,及時溝通,孩子在學校有進步或者哪些地方需要家長配合幫助改正的地方及時跟家長聯系。
教育是一門藝術,一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工程,需要我們一年級的班主任,老師持之以恒,耐心地引導!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