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秀
摘 要:我們總是在探索中尋覓,希望用積極的思考和教育智慧給學生最好的數學教育,讓每個孩子可以在數學的嚴謹中,既長知識又增加能力,培養開創、創新求實的精神,進而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真教育應該是基于過程的實踐和探究,才會讓學生對學習有設身處地的感受,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過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和生命交流互動的重要場所,我們總是希望課堂教學能夠像春風一般走進學生的生命,為此,課堂教學的探究便成了教育界的一個永遠年輕而新鮮的話題。
1.基于過程性研究的數學課堂的現實需求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陣地。課堂不僅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物理空間,更是一個特殊的社會舞臺。課堂教學生機勃勃,復雜多變,豐富多彩,蘊含著體現生命價值的課堂文化。有效,是課堂教學永恒的主題。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上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而一節有效和高效的課堂更重要的是看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才會是精彩紛呈的。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告訴我們,真正有價值的課堂研究,更應該關注課堂教學的過程,關注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基于過程的課堂教學的研究是“以學定教”,它不同于傳統的“為了教而教”的“填鴨式”教學,傳統的教學忽略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接受程度,把知識一股腦傾倒給學生,基于“過程”的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更注重課堂的動態生成,在教師合理“預設”的基礎上,機智把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獨特感悟、體驗與理解,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即興創造,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2.過程教育的思想與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的非計劃教學思想和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博爾諾夫的“教育的非連續性”的教育思想,杜威的“經驗改組和改造”的思想,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對教育過程的強調。而國內則由葉瀾教授提出了“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觀,她主張建立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指出教育要關注學生的成長狀態,促進真實的生命成長。
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捕捉者、策劃者;教學過程的內在展開邏輯是 “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基于“過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是對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觀點的一個更好的理解和內化。
3.基于過程性研究的數學課堂的現實需求研究價值
發現諸多的論述可達成一致的認識很有限,如大部分論者都認同課堂教學在學校工作和對學生發展中的重要性,都認為有改革的必要。除此之外,還可以稱為共識的是有關課堂教學的構成因素。但一論及這些因素的相互關系,分歧馬上出現,而且還常見截然相反的觀點,不過在思想方法上決定論的痕跡卻用不同的方式多少保留。
2011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基于此,要達到好的數學學習的目的,必須構建一種具有開放性、整合性、變革性的動態生成式的數學課堂,我們需要一個真實自然,以師生交往互動的互動生成方式推進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更看重的是數學課堂過程性的研究,這樣,我們會更看重學生生成資源,及時加強引導,不斷提升數學教育的資源價值。
因為學生的成長有著多方面的發展需要,我們在注重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舉措下,一定會讓我們的課堂動態生成更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升。課堂教學要多一些教育機制,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研究、對教師教學的研究,更要關注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等,這樣,便會更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創造性地駕馭課堂,使師生雙方始終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能夠自己主動地構建知識,這也十分符合生態課堂的理念。
課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一個特殊的形態和空間,是構成課堂教學各個因素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因知識、技能、情感等信息的傳遞和交換而產生的,它是復雜而瑰麗的。但是它更影響著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對其做系統的探索和研究將更有利于對數學學科整體的把握和分析,對個體情況的觀察,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基于過程的初中數學課堂的探究,有利于把握整個數學課堂的動態過程,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藝術,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調動學生內在潛質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過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觀察、展示、分析、研究,對教學過程的研究和探討,給工業園區一線初中數學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這樣的課堂研究內容,更有利于一線教師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提升教學實效,并能從學生和諧發展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處理課堂教學,真正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使師生的生命在課堂這個重要時空得到成長和體現,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