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飛
摘 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創造性人才必須依賴于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正確引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能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精神;創造性思維;提高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而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創造性人才必須依賴于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各學科教師的共同任務,但在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思維與語言關系極為密切。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那么,我們如何有效利用好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鼓勵創新精神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求知興趣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過去“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堅持啟發性原則,提問設疑,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使之振奮起來,產生積極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導語:一提到春,就會令人感到有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古往今來,有無數描繪春天的詩文,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春城無處不飛花”……還沒等我講完學生就興致勃勃地爭相起來補充自己所知道的繪春詩文。這樣我用詩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想象,使學生仿佛看到了春天的美景,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產生了一種急于要同作者一起走進春天的渴望。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就像催化劑一樣,使學生的智力活動達到空前活躍程度,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創造性
思維。
二、讓學生展開豐富想象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具有自由性、非邏輯性和創造性。想象是創新的基礎,沒有想象就沒有科學。同樣,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利用藝術空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學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時,我讓學生由“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界上沒有的珍奇”展開想象,想象天上有什么珍奇,想象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間街市又有什么,通過對比自然領悟詩歌主旨;在教學《石壕吏》時,我讓學生想象官差捉人的情形,補充出官差是如何一步步逼問老婦人的,這樣就能抓住“詩眼”進一步理解詩歌主旨。
三、運用求異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人們一般的思維中都是盡力求同,并不是求異,這恰恰阻礙了人們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違背了思維訓練的規律。所謂“求異”法,是在分析解決問題時,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標新立異地提出自己新的見解的一種方法。
首先,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運用“求異”方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如,在教學《斑羚飛渡》時,我讓學生思考:你認為斑羚飛渡這個故事真實嗎?你如何看待這些自我犧牲的斑羚呢?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各抒己見,讓他們在不同意見的爭論中,培養其多方面思考問題的習慣,發展求異思維。
其次,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在平常的教學和生活中,人們往往采用定向思維,運用成功的經驗模式去解決問題,若能用逆向思維破除“從來如此”的思維定式,從這“彼一面去探索,反其意而思之,就會有新穎獨到的發現”。這樣的問,使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從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應強調逆向思維要準確地提示題目的內涵,要合乎情理,不能隨意求異,隨意逆向;同時強調逆向思維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脫離實際。
四、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
發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一種主要結構成分。在語文課上,抓住教材的一些重點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想,進行發散性思維,跳出條條框框去想,舉一反三想,朝四面八方想,從而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在教學《熱愛生命》時,學生閱讀短文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體驗補充和擴展了內容。學生補充擴展材料:生命是可貴的,要好好珍惜,欣賞領略無限風光;生命是寶貴的,即使有不如意的也要細細品嘗,盡飽生活的滋味;生命是優厚的,要真正去感悟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是快樂的,要善待生活,關注生命,生命才能有意義;生命是短暫的,要珍惜每一寸光陰,使之過得更加豐富充實。這段補充擴展的材料足以說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有了進展和
提高。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敢于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挖掘創造潛能,這是歷史賦予當代每一位語文教師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楊名聲,劉奎林.創新與思維[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俞學明,鐘祖榮,劉文明.基礎教育·創造教育叢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