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鳳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有效整合,能為初中數學課堂帶來持續的生命力,增強學生興趣,激發持久動力,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夯實教師和學生的心理相容感。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對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整合教學積累了一定經驗,現將個人體會簡單談一下,希望能與各位同仁互動交流。
關鍵詞:教學觀念;分層教學;教學方式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加快了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與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初中數學推行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慢慢蛻變,之前教師居高臨下地賣力講授,學生死板地汲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呈現兩張皮的常態,已然慢慢成為過去。當前,新課程數學教學如火如荼,課堂顯現出勃勃生機,師生之間的互動不斷加強,思想的碰撞、意見的交流、師生合作等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教師唱獨角戲已成為過去。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的整合,倒逼教師更新教學觀念,主動貼近教育最前沿信息,教師的服務意識凸顯,直觀教學、生動講解花樣百出,教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更為密切,學生對學習的攻堅意識持續加強,寬松和諧的治學氛圍初步成形,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并進,教師、學生、教材的結合構圖中,又添加了數學課件的“膩子”,加固了“墻體結構”,形成了“四位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如,在教學“中心與對稱”時,沒有按之前傳統的套路出牌,而是借助幾何畫板采用“學生自主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合作探究出真知”的方式,選取兩個顏色扎眼的三角形作為目標圖,然后用幾何畫板畫出來,把指定的多個對稱點用虛線連結,突出旋轉中心交點,嘗試設置動畫效果。點擊旋轉時,將其中一個三角形連同對稱中心一側的虛線一同緩緩繞對稱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轉,教師在過程性操作中,可以邊口述邊操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傾聽和觀察,中心對稱的定義油然而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定義。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使教學重難點的掌握相對
容易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可以使抽象、刻板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動態演示,提升了數學學習的立體感,使知識教授變得直觀生動,利用這個優勢可以使教師在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和講授上省力不少,這是四兩撥千斤的教育寫照。通過計算機強大的功能系統,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被激發,創新思維被調動起來,為教師化解難點、突破重點打下了先期基礎。如,在進行“二次函數的性質”教學時,很多教師都犯難,因為這部分知識既是重點,更是難點,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并熟練掌握需要教師縝密設計、謹慎施教。首先,我讓學生在草稿紙上畫出y=2x2+3x+7的圖象,然后再讓學生按照y=ax2+bx+c基本形
式,將2、3、7分別輸入,讓學生將電腦上的圖象與自己的草圖做對比,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三、借助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整合,實施分層教學
數學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但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導致對數學知識接受能力迥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統攬整體的同時,還要拿出大部分時間進行分層教學。在數學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與數學的整合,實施分層教學,空間很大。如,在教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預講內容做成網頁形式,即定理判定、知識探究、例題釋解、小試牛刀、中考解析等模塊,按照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階梯式順序進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情,選擇模塊中的習題進行練習。教師還可獨辟蹊徑,將題目與答案設計成超鏈接形式,讓學生隨時可以查閱答案,及時對自己的解題路徑進行信息反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為學生開啟一方自主探索的空間,有力地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整合,學生的主體性全方位釋放
口頭授課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一貫方法,也是教師施教的常規手法。口頭授課法強調的是教師的主體地位,教師才是臺上的主角,學生只能屈居配角,這就形成了教師常態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填鴨式的傳統教學在過去一段歷史時期較為流行,教學效果也是令人歡欣鼓舞,但時代在進步,校情、生情、學情也在潛移默化中變換,傳統教學模式慢慢出現了不適應、不和諧的因素。新的教學情態要求教師退居幕后,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意識的萌發,并在具體施教中被不斷強化。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整合,是催生教育模式革新、學生主體地位確立的重要途徑,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相似形”的教學中,我先用幻燈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圖案,讓學生辨認進而得出定義。相似形的定義確定后,學生再用幾何畫板或相關軟件勾畫各種圖形,以強化理解和記憶。
總之,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有利于教師將各種資源有機結合,效果明顯,優勢強勁。對傳統教學的批判并非全盤否定,傳統教學雖然優勢在持續減弱,但也并非全無可取之處。如果初中數學教師在推進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同時,還能與傳統教學進行優勢互補,那就堪稱完美了。
參考文獻:
李曉明.例說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單元的設計[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4(1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