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亮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高中生學習地理,目的是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人文歷史知識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 ? ?人文教育 ? ? 人文素養
在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知識創新為源泉的知識經濟時代,以研究地理環境及人地關系時空變化規律、協調人地關系為新時代基本職能的地理科學,溝通了自然與人文的聯系,將在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里顯示出日益重要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
一、凸顯人文教育的教學目標
人文教育是以人的生存為目的的教育,它將學生如何做人作為教學目標,教學生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妥善地解決情感、意志和自身的理性等問題,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健康、全面的發展,從而提高其整體素養。
“學生需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與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并初步掌握學習、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與技術手段,同時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人口觀、環境觀與資源觀”,這是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它在人文教育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理解人類地理環境的特點與形成,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其實現的主要途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施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滲透,主要體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其內容主要有以下方面:(1)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具有科學的精神;(3)成為具有責任感與使命感的社會公民。除此之外,它著重強調讓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并樹立科學、合理的環境倫理觀與人地觀。作為三維目標之一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地理學科中的落實則要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探究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提高地理的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于學生的地理學科態度及其自身的發展,則要達到以下不同層次的目標:(1)關心熱愛祖國和家鄉;(2)具有國際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3)樹立可持續發展觀。不難看出,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學科課程,地理肩負著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提高其人文素質的重擔。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凸顯人文素質與人文精神培養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助其具備人文關懷意識,使其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與發展。
二、優化課堂設計,體現人文素養教育
地理教材涉及到地球、宇宙、世界各國等多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地理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的基本任務,幫助學生獲取地理基礎知識,獲得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維,還要了解國內外的歷史、當今世界發展的形勢與主流、相關學科知識與發展、現代科技潮流、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技術、外語、法律法規、交通信息、政治時事、體育運動與競技比賽、當今流行的文化現象、普遍的經濟現象等等。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之時,要將這些知識滲透于課堂教學,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不僅能寓教于樂,而且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也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如學生對歷屆奧運會的各舉辦城市充滿深厚興趣,那么備課時,教師可以將各城市的氣候、經濟、城市職能、在全國的地位等自然及人文特征搜集好,以便在課堂上靈活穿插。
三、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打造富有人文主義特色的地理課堂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國家地理環境的了解與認識,進而激發其愛國熱情,使其維護國家利益。隨著全球化的加劇,學生唯具有國家觀念與愛國的意識才能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維護國家與民族的利益?,F以臺灣問題為例,教師可采用相同或類似的方法來證明臺灣屬于中國大陸,讓學生通過學習地理知識以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操,進而促進人文主義精神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需師生間的共同努力,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提高其賴以生存的自然與社會環境質量,最終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四、尊重文化的地域性,樹立科學地域觀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我們稱其為地域性。人口分布、工農業的區位布局等所有的人類活動都打上了區域化的烙印。因此,不同地域的地理文化具有很多的不同之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人文地理的學習,使學生具有區域性與多元化的意識,進而做到尊重世界上其他民族與地域的文化。各個民族與地域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與生活習慣,正是由于這些差異與不同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所以,我們要尊重多樣性的世界文化,尊重其習慣和風俗。人文地理的學習能夠讓學生理解多樣性與地域性文化存在的意義與發展的不同,從而建立科學地域觀,這將有助于提升其地理學習效果。
總之,教育并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更應是精神教育,但是培養人文精神不能操之過急,需要循序漸進,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有效實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地理課程,教師需要掌握地理學科獨有的特點,并與生活中的各種人文素材相結合,組織地理實踐活動,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地理知識,培養好的性格與素養,為社會與國家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