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倫
【摘 要】觀察能力是指運用感官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當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是通過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二是通過課外活動和野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三是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掛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四是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五是培養觀察能力要注意觀察要有興趣,有科學態度, 有明確的目的。
【關鍵詞】生物教學 ? ?觀察能力 ? ? ?生物實驗 ? ? ?課外活動 ? ? 插圖
觀察能力是指運用感官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它是學生認識自然、獲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種智能活動。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是進行生物學學習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觀察力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那么,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學生的觀察能力只有在觀察實踐中才能形成和發展。生物教學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觀察,它們都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途徑。在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中,我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情況,靈活運用以下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通過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生物實驗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視、聽、嗅、觸、味等多種感覺功能,使學生全面觀察生物體(包括人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主要途徑。在利用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教師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要明確觀察的內容、步驟,指出觀察的重點和難點及解決的方法。在學生開始觀察前,教師要通過講解、學生預習或者印發觀察提綱的方法,使學生明確觀察的內容、步驟、重點、難點,使學生在觀察時目標明確,有條不紊,重點突出,難點易克,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2.要掌握與觀察有關的基本技能。對生物現象的觀察若僅使用感官是不夠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種觀察用具和技能。如動植物細胞、組織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結構,必須要用顯微鏡或放大鏡才能看見,觀察時還要將標本做成裝片(或切片)。若要使觀察的結構清晰可辨,則要將標本染色。有些標本需要長期觀察,則要將材料制成蠟葉標本或者浸制標本這類永久性玻片標本。觀察動物的內部結構首先要進行解剖。因此,在進行觀察前,一定要使學生掌握各種觀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運用,這對學生順利地進行觀察及培養觀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學習時,應該讓他們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規范操作,三要愛護各種觀察工具。
3.充分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這是保證觀察順利進行的前提。
二、通過課外活動和野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要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和進行野外觀察。學生在課外活動和野外觀察中,通過采集、制作動植物標本、栽培植物、飼養動物、進行雜交實驗、組織培養、生態調查等,可以觀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這不僅大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興趣、觀察能力和科學的工作方法。特別是野外觀察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熱愛大自然,增強他們保護自然的意識。因此,課外活動和野外考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掛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掛圖是生物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直觀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圖都是根據教材的主要內容或者難點而繪制的,具有緊密配合教材、生動、形象、可視性強的特點。使用掛圖和插圖進行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學生通過視聽感官與大腦思維的積極協調活動,將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不僅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記憶能力、判斷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四、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演示實驗是一種加深學生感性認識的直觀教學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時,學生只有認真觀察,才能獲得對事物現象的感性認識,為掌握教材打下基礎。
五、培養觀察能力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觀察要有興趣 。興趣是觀察的摯友,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先決條件之一。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介紹有趣的生命現象,組織開展課外活動,進行野外觀察,參觀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學生往往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表現在生物觀察中。當觀察成功時,他們就興趣盎然;反之,則興味索然。在觀察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使學生的觀察獲得成功,以增強進他們的觀察興趣。傳統的觀察實驗往往是驗證性的,學生只是按規定的步驟進行預期的觀察。在觀察活動中,涉及學生主體的內容不多,對求知欲強的學生來講,觀察興趣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教師將學生作為主體,采用探索式的方法,設疑引導觀察,讓學生在解疑中獲得成功,這會使學生的觀察興趣大增。
二是觀察要有科學態度。 實事求是是進行正確觀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學素質。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培養。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做觀察記錄、繪制生物圖以及對生物對象描述時,一定要符合觀察到的真實情況。
三是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 觀察是一種具有很強目的性的活動。它要求人們能從紛亂的事物中,迅速、正確地分辨出所要觀察的對象。觀察活動的這種特點告訴了我們:觀察目的明確,被觀察的對象就完整、清晰;觀察目的不明確,被觀察的對象就模糊不清,一無所得。在教學中,教師往往看到這種情況,即學生都喜歡觀察生物,但觀察時往往單憑興趣出發,只愿意觀察他們喜歡觀察的對象,而將觀察目的棄置一邊。因此,教師要時刻提醒、指導他們按觀察目的進行觀察。
【參考文獻】
[1]張穎清.生物全息律[J] .自然, 1981 , 4(243).
[2]李衍達, 孫之榮等譯.生物信息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