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彬
【關鍵詞】 禮儀文化;校本教材;課程開發;實施保障
【中圖分類號】 G6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034—01
重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何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以中華優秀的禮儀文化作為小學生德育的載體,開展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近年來,我們結合《講文明,習禮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在如何運用禮儀教育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現總結如下。
一、開發《講文明,習禮儀》校本課程教材
教材是實施課程教育的重要載體,是課程實施的基礎。作為校本課程教材的《講文明,習禮儀》,必須體現出活動課的本質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 自主性。校本課程是針對某地、某校甚至某年級的特定的學生群體的,在不同的地區、學校和班級之間,學生狀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校本教材必須具有自主性,必須適合校內外的情境。于是,結合我校情況,在禮儀教育實踐中,我們開發了“以年段分級、以板塊傳承、以動態求新的自成一體”的《講文明,習禮儀》教材,這一充分體現自主性的教材,使用中收效良好。
2. 教材的實踐性。(1)教材內容以活動為主,突出實踐性特點。(2)教材禮儀知識貼近生活,便于學以致用。(3)教材活動設計關注體驗,重視內心喚醒。
3. 教材的時代性。禮儀是一種社會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禮”的內涵也在發展,因此,禮儀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注意做好以下幾點。(1)教材內容以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為主,以時代新興禮儀為輔,注意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著力體現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重視傳承又兼顧學生的長遠發展。(2)教材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教師觀念和角色的轉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等要求。(3)形成連續的動態過程,適應時代需要。教材注意動態發展,教材的編選、實施、檢驗改進和再實施,要形成連續的動態過程,適應時代需要。
二、開展《小學生禮儀教育》的課堂教學
在《小學生禮儀教育》教學中,我們努力追求超越課和學科的概念局限,突出以下特點。
1. 活動性。(1)把課堂講授、模擬訓練和日常養成訓練三種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課堂講授重在傳授禮儀知識,模擬訓練重在體現禮儀教育操作性的特點,日常養成訓練則重在體現禮儀教育實踐性的要求。(2)教學中要重視對禮儀文化的滲透。禮儀教育雖然具有十分鮮明的可操作性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禮儀教育不需要理論層面的學習。禮儀的性質、起源、發展及禮儀的規律等,也是禮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感悟了禮儀文化的深刻底蘊,才有可能在復雜的、突發的情境中,避免禮儀失范。
2. 整合性。(1)學科整合。除了《講文明,習禮儀》課堂教學,在語文、數學、藝術、體育等各學科教學中,也要注意結合課程特點滲透禮儀知識,開展禮儀實踐活動。(2)教師整合。除禮儀課教師外,其他教師也要走進禮儀課堂,更好地達成教育目標。(3)活動整合。有機地整合大課間活動、校園主題月、“推普周”等學校活動,有針對性地滲透禮儀教育內容,使之成為學生禮儀實踐的舞臺。
3. 創造性。(1)教材內容的創新。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囿于教材現成的內容和框架,要加強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2)教學模式的創新。一些課形成了“主講教師+輔講教師”聯合主導,“主體活動+分散活動”相結合的模式。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活動的實踐者、組織者、學習者、體驗者、反思者,充分體現了教學生成性。(3)教學形式的創新。例如,在學校“陽光體育”活動中,我們創編了“小學生禮儀操”,它把學生日常禮儀規范,以韻律操的形式,配以明快優美的旋律展現出來,既強化了學生對禮儀條規的認識,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禮儀的熏陶,避免了課堂的生硬說教,深受學生歡迎。
4. 開放性。即教學人員的開放性。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相關人員都可以根據需要走進禮儀教育的課堂;教學環境的開放,不只是校園,社區、街道、市場等公眾場合也可以是禮儀教學的舞臺;教材的內容也因以上兩點得到極大的開放和豐富,必然導致出現大量的新生資源和課堂生成資源。
三、提供課程開發和實施保障
1. 教學保障。教師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實踐者與研究者,教師應有主動詮釋課程開發課程的能力。為保障課程的有效實施,在教師和教學方面,要注意做好:切實開展好禮儀教育校本教學研究活動,充分關注禮儀教師的個人成長;重視教學交流,通過內引外聯,實現專家引領,切忌閉門造車;發揮教師團隊作用,形成禮儀教育教學研究團隊。
2. 經費保障。由于禮儀校本課程以活動為主的特點,經費、必備的設施和設備的支持,相比其他學科顯得更加必要,它是開展教學的必要保障。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