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薇
摘 要: 歷史插圖作為一種直觀教材,是中學歷史課本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歷史課堂中通過教師的有效管理,讓插圖“說話”,從而更好地開展中學歷史教學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插圖 說話
南宋史學家鄭樵曾在《通志·圖譜略》中談到:“左圖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足見圖譜在史學上的重要性。作為歷史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插圖是實用性極強的直觀教材,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以及幫助師生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等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僅把插圖當做課本文字的“點綴”,當做是一種“擺設”,那么應如何讓“點綴”、這些“擺設”成為展示、傳遞、解釋歷史信息的重要工具,如何讓插圖“說話”呢?
一、以圖知史,發奮圖強
歷史就是已經成為過去的經歷,而對于過去,單靠語言、文字的表達,會顯得乏味、蒼白。如何讓學生更接近歷史、感知歷史呢?善于利用歷史圖像就是一個有效途徑。生動形象的歷史畫面易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給學生諸多啟示。如引導學生學習表現我國古代燦爛文明的文物圖,既可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又可激發他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學習中外著名的歷史人物圖,既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做人的道理,又可以培養學生勤奮學習、立志成才的崇高信念。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善于“曉之于‘圖’,動之以情”,則能有聲有色地把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中,讓學生感知歷史,感悟歷史。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個人成長,又可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如在講到中國古代的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這四大發明時,先通過書本插圖給學生一個直觀了解,然后輔以文字讓學生知道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標志和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類近代文明的進程。沒有指南針就沒有十四至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沒有造紙術就沒有文明的傳播,古代文化就僅能以其他器物如石器、木器、竹器等介質的形式記錄文明的成果;沒有印刷術就沒有現代印刷業、現代新聞業的大發展;沒有火藥就沒有現代的兵器工業,更談不上飛向太空的現代航天技術。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以圖設疑,激活想象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歷史想象力呢?課堂提問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啟發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而以圖提問,更能激勵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如對閻立本的《步輦圖》演示,可組織討論以下問題,從而啟發學生理解唐初對少數民族的安撫政策和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設問①坐在步輦上的人是誰?設問②此圖反映了什么情景?設問③這幅圖反映的是哪種民族交流方式?
此時,插圖又“巧設疑問”,而學生則在積極思維,并試著用語言對插圖加以描述。就在讀圖、解圖、說圖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放飛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文字表達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也將零散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歷史知識。
三、以圖比較,培養能力
教材中的許多插圖為歷史比較法的實踐運用提供了豐富素材。通過比較,學生發現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區別不同事物間的本質差別。
如講到一戰爆發的原因,教師可讓學生先對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地位排序”圖表,比較從19世紀中到19世紀末英、法、美、德四國地位的排序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很自然地得出結論:美、德的地位呈上升趨勢,而英、法的地位有所下降。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會產生這樣的變化,經過思考分析,學生得出結論:美國地位上升是因為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分別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外部和內部障礙,從而促進美國經濟發展;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是因為三次王朝戰爭之后,普魯士人統一了的德國,統一后的德國,經濟、政治躍進式發展。這樣先讓學生對“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有個理解,之后讓學生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面積”圖表,比較哪些國家所占的殖民地多,哪些國家占的少,而這屬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從圖中我們發現占有殖民地較多的仍是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而后來居上的德國,并沒有獲得與其地位相當的殖民地,這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不平衡”的體現。正是由于這種“不平衡”,德國提出新瓜分世界,而英、法不可能將已獲得的利益拱手相讓,最終導致一戰爆發。通過兩張圖表的比較分析最終學生得出結論: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不平衡”。
此時,插圖進行“比較對照”,學生在判斷異同,分析緣由的時候,他們的思維將更活躍,他們的目光將更敏銳,他們的論調將更犀利。
四、以圖啟思,深入探究
“以圖啟思”是指識圖時不能只停留在圖像的情境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掘圖的內涵,將學生引向思維的高層次,研究與課文沒有直接表述但密切相關的問題。
如講到19世紀末的中國的政治局勢,可以從《時局圖》出發,引導學生做以下分析。
第一,結合書本文字介紹,請學生找出英、俄、德、法、日等國所劃分的勢力范圍,然后在圖上找出不同的國家是如何譬喻的;第二,引導學生分析:在民族危機來臨時,中國封建統治者的表現如何?找找圖中有沒有提供相關信息?第三,引導學生聯系圖注內容進一步思考:這幅歷史漫畫反映出,在民族危機面前,中國社會還有一批什么樣的人?他們對時局持什么態度?這樣的設計是從19世紀末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入手,與由教師講述該圖的設計有很大區別。一方面,把《時局圖》作為提供19世紀末中國政局情況的原始資料,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讓學生來觀察、研究畫面及文字,尋找結論。另一方面,研究“時局”的視野更大,探究更深,不僅要研究與該課課文直接表述的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瓜分,而且要研究與該課課文沒有直接表述但密切相關的問題,即當時清政府的腐敗和愛國人士的抗爭。
此時,插圖運用“遞進”的手法,隨著問題的設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逼近,學生對插圖的理解層層深入,更好地挖掘插圖的內涵,更深地探究歷史知識。
五、以圖抒情,牢記歷史
培根講過“讀史使人明智”,在歷史中我們可以吸取經驗教訓,歷史經驗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是生命才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包含發人深省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現實,理智地面對將來,就必須自覺地追溯歷史。而我們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人類經歷重大歷史事變之后,考察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進行深刻反思,避免重犯歷史錯誤。
在講授“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看《圓明園全景圖》圖,然后就“萬園之園”進行描述,此時可聯系法國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對圓明園的評價:“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筑,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筑。”“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然而,這一園林藝術的典范,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竟然被英法侵略者洗劫一空后放火焚燒,三日不熄的大火最終使這世界上最豪華瑰麗的宮殿成了一堆瓦礫。講到這里再讓學生看《圓明園廢墟》圖,加深學生對外國侵略者所犯滔天罪行的認識,使學生意識到:這殘磚斷瓦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更是文明古國“落后就會挨打”的證明。
此時,插圖又進行“抒情”,它將學生心底的愛國之情激發出來,不僅讓學生牢記歷史知識,更讓他們牢記歷史給我們的經驗與教訓。
綜上所述,插圖可以“敘述”,可以“設疑”,可以“比較”,可以“遞進”,可以“抒情”,可以用各種“語言”傳遞歷史信息。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合理利用歷史插圖,讓插圖能“說話”,會“說話”,善于“說話”,讓插圖不僅成為對課文內容的有效補充,更讓插圖發揮教材中文字所不能發揮的作用,以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表達出更豐富的歷史信息,從而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觀察、想象、思維、分析、綜合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