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蘭 黃國敏
摘 要: 本文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北海職業學院學生英語基礎水平現狀,從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生源現狀、師資隊伍等方面,對目前存在的英語課程教學管理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職業能力 管理體系 教學質量管理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才[1],高職教育的教學中心在于職業性。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必須擺脫傳統應試教育和培養研究型人才的模式,做到以就業為中心,緊貼學生需求,圍繞相關行業的需求,在夯實語言基礎的同時,強化應用能力特別是處理日常和業務的能力。以往我院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均采用普通高校的管理方式,以筆試考核成績作為評定學生英語水平的唯一手段。另外,很多學生存在基礎知識薄弱,英語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學習方法被動、機械,自主學習能力差等問題,多數學生反映自己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沒有明顯提高。這些問題已經嚴重阻礙高職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此,我們積極探索構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教學管理體系,解決高職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當前我院高職學生的狀況。
1.高職院校學生入校時的英語素質相對較低。我院招收的學生多半是英語水平整體較低的學生,他們以往的英語學習經歷、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具體表現為基礎不扎實,詞匯量小,閱讀能力不強,聽說能力比較薄弱。面對這樣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群體,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普遍感覺在教材選擇、課程設計、教法設計、教學評價等方面眾口難調,應用型、實用型的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目標具體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2.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學生進入高職后,對英語課的學習興趣不及高中階段,高中階段雖然信心不足,興趣不濃,但為了高考還要憋著一股勁學習;升入高職后一下子放松了,學習英語沒有了目標,甚至有的學生認為英語“無用”,只要能通過考試,順利畢業,就萬事大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帶來了難度和挑戰。在客觀方面,由于學生受到社會對高職院校定位較低觀念的影響,普遍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和信心[2]。高職教育雖被定位為對高等教育的有益和重要補充,但事實上,人們對它不甚了解,被社會偏見視作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認為高職教育就是???,而且是排在一般??圃盒V蟮摹叭鳌睂?疲瞧渌麑W校實在擠不進去的那些實質上的高考落榜生不得已的選擇。這樣的社會認同造成高職院校學生的自卑感,要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甚是艱難。
(二)高職英語任課教師的狀況。
1.當前英語教師隊伍的教育觀念。我院是由中等師范學校升格而成的,英語教學大多沿用傳統的學科教學模式,即繼續使用傳統的“灌輸法”進行教學。由于英語教師對高職教育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對現代教育觀念還存在認識上的錯位和偏差,導致教學與現實脫離的現象不在少數。同時,高校擴招使得英語教師的工作量普遍“超標”,繁重的教學任務使他們缺少時間和機會外出進修或參加交流,更沒有足夠的精力關注教育教學理論和科研發展新動向,這些因素制約著英語教師的專業成長,進而影響著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2.教學手段、方法不夠鮮活。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擴招,造成學校師資力量的短缺和教學設備的不足,使得教師無法兼顧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只能照本宣科?,F行的英語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練習語言技能的機會很少,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沒有調動學生語言表達的積極性。教學方法只側重寫作和閱讀,忽略聽說練習,整個教學過程枯燥,過分強調學生死記硬背單詞、短語和各種語法規則。這種重語言知識輕語言運用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方法被動、機械,對自己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3]。
(三)教材缺乏針對性,教學內容創新不足。
教材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因素之一,是教學內容的主要承載體。一直以來,我院都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其在生活化方面是比較全面的,但在高職教育應突出“職業”、“專業技術”的特點,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就業的需求方面,這些教材就顯得力不從心。現行的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只能用來提高學生的基礎英語水平,對所學專業的英語技能提升幫助不大。
(四)教學評價主體、形式和內容單一。
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是課堂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及教學過程實施等諸多要素構成的。但在目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評價中,教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評價只是依靠老師的主觀印象,主要采用考試、測驗的方式進行,無論是在評價主體、評價形式或是評價內容方面都顯得過于單一,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考試作為教學最終目的現象。
二、構建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管理體系,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高職英語職業能力培養是體系構建的理念。
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明確指出,高職高專的英語課程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但現實教學中,高職英語是公共必修課程,每周4課時的教學難以達到按學科體系的語言訓練要求,課程開設的部門主張增加課時或至少保持每周4課時;但是對于專業學習而言,兩年半的時間是非常緊張的,所有的理論學習以“實用和夠用”為度,安排兩年每周4課時的高職英語相對專業課時比例太大,組織教學的部門則主張削減課時。在接受新世紀教改工程“基于與專業課程體系相適應的高職英語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的課題項目研究后,學院針對這一缺乏統籌和統一管理的情況,積極與開課部門和教學部門進行溝通和協調,自上而下形成了“與專業課程體系相適應的高職英語教學必須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理念,明確了高職英語職業能力對于高職英語教學應針對專業建設的需求,確定了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內容,采取了以職業能力為特色的培養模式。
(二)在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轉變學與教的觀念。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動性、自主性,真實實現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構建。教師指導學生制訂個人學習計劃,并在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碰到的各種困難。計劃的制訂應考慮個人學習目的、英語水平和學習能力等因素,制訂的計劃要做到盡量詳細,包括具體時間和學習內容等,且操作性強,從中學生學會了自我決策、自我管理,從而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
2.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4]。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語音室使用語音設備、聽力材料,觀看與專業相關聯的視頻,或是進行一對一的聽和說練習等。另一方面可以遷移到不同于教室環境的專業實訓室進行崗位和業務接待練習,如營銷與策劃專業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遷移到營銷與策劃專業實訓室上課;輪機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把專業見習和輪機英語學習有效結合,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情景英語的學習。此外,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學院、區級的英語演講、英語翻譯及大學生英語戲劇節等各類比賽,旨在營造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和氛圍。
3.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對于教師,其首先要處理好傳授基礎知識與培養實用職業能力的關系。英語教學必須由以語言點的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中心;教師的地位應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實踐能力的指導者和質量監控者。其次,正確處理好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之間的關系。傳統的灌輸式英語教學表現為重讀譯、輕聽說,重視接受性技能訓練、輕視表達性技能培養。英語教師應該突破傳統的教學思路,將讀、譯教學的最終目標放在培養閱讀業務資料及有關應用能力上,把聽、說訓練提到教學的重要地位上。最后,處理好教學與考試的關系。考試本身作為一種檢測學生學業成績的手段,其目的是反饋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檢測教師教學活動效果。因此,必須正確處理考試和教學的關系,回歸考試的本來目的,防止將應付考試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
(三)課程體系是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的核心。
以就業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培養目標的高職教育改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高職英語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是高職英語教育改革的重點工作。為了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加強英語教育與行業的銜接.我院嘗試在輪機、物流管理和營銷與策劃三個專業的英語課時上作調整,把第一、二年每周4課時的“4+4”模式調整為“4+2”或“3+2”模式,有效地減少了教師的超課時問題。教材方面,將高職英語與行業相結合,由教師編撰以職業能力為特色的講義,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實訓場所、校外實訓基地等平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行業接軌的教學講義有《輪機英語》、《物流英語》及《營銷與策劃英語》等,這樣的課程體系設置充分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辦學理念,也體現了職業教育緊密結合實際、以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特點。
(四)建立與職業能力教育相適應的英語能力評定機制。
科學的教學檢測和評定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有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改進學習方法。在實施職業能力教育的過程中,建立和完善新的英語能力評定機制是關鍵。
1.形成量化的評定方法。建立合理的成績評定比例:學期總評成績100%=期末成績60%+平時成績40%(作業+學習態度各20%,學習態度:刻苦學習、主動提問、踴躍發言、積極建議、參加競賽活動、出勤等)。例如:某學生的期末卷面70分;作業全面但質量不高;學習態度表現為參加了口語測試、演講、朗讀、搶答、翻譯等活動但有缺勤,那么其學期總評成績為:期末成績42(60%×70),作業16(20%×80),學習態度16(20%×80),總計:42+16+16=74。這種評定機制切實做到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全程監測,使教育方法與科學的評定機制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2.形成實效性的課堂教學評價制度。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要素是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活動及變化,尤其是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活動最重要。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學生參與等演講、朗讀、搶答、翻譯等活動,進行即時有效的評定,并在學習態度的評分中加分并記錄,這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肯定,也是構建有效的課程評價的方法。
3.形成職業能力檢測的結果評價。結果評價是對學生一段時間學習結果與表現作出的判斷,是教師獲取總反饋信息的過程,為教師新的教學起點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提供比較真實、科學的依據。在現行的高職英語考試多以聽力加筆試方式進行的基礎上,增加口語表達的能力檢測項目,在考核設計中做到既側重聽說能力又強調應用行業英語的基本知識,能更好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成為檢驗職業能力高低的試金石。
總之,構建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管理體系是實現高職課堂教學改革目標的重要保障,直接影響著高職英語教育教學的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該強化教學過程管理,實際包括對人的管理、對環境的管理和對實施過程的管理三個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較長時間地探索。不同專業都制定與職業能力相適應的高職英語教學全過程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相應的課程要求和考核標準,形成標準化、規范化的教學管理程序文件,嚴格執行管理流程和考核要求,才能提高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郭揚.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14.
[2]尹利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現存的問題和出路探析.考試周刊,2010(18).
[3]姜凌琳.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問題及策略[J].才智,2011(9).
[4]張彥玲.輪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基于與專業課程體系相適應的高職英語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