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兄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學生的習作就是這一目標的綜合實踐和體現,所以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
關鍵詞:觀察;積累;素材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不少學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筆就抓耳撓腮,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語句不通順,內容不清楚。(2)語言積累少,用詞不準確、不生動。(3)對周圍事物沒有留心觀察,不知道寫什么,難以寫具體。下面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所謂作文,不過是把經過自己構思、自己組織的話寫為書面形式的一種活動。因此,我覺得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要從教學生組織語言,教學生積累生活素材,教學生構思入手。
一、從說話入手,培養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
說話是學生遣詞造句能力的基本表現,是作文的基礎。在訓練說話時,除了要學生敢說、多說,還要讓學生逐步做到會說、說得好。
1.會說。所謂會說即是做到用詞準確,語句通順完整。首先要教會學生說完整話。比如,誰做什么?什么怎么樣?等六種句型。抓住一件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講清楚。
2.說思結合。在教會學生說一句話后,逐步引導學生把話說具體、生動、連貫。平日可以用加上修飾性的詞語擴句和運用恰當的修辭方法讓學生把話說具體、生動。要求學生把生活中的事物結合起來說。要弄清楚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圍繞什么中心來說,把話說連貫。
3.背誦和復述等多種形式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說話水平。背誦和復述不但可以讓學生積累一些好詞好句,還可以使語言規范、條理,把書面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
二、從日記入手,教會學生觀察,積累生活素材,提高寫作興趣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生活素材,作文便無從下筆。大藝術家羅丹也曾經說過:“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用在我們學生的身上就是“生活中并不是沒有什么可寫,只是缺少了發現可以寫的眼睛。”也就是說,學生不會去觀察發現和積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日記,是把自己在每天學習和生活中的事情、感想和見聞有選擇、真實地記錄下來,是一座寶庫。通過它,學生能把自己豐富的生活儲蓄起來。那里有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點進步,有他們在知識的高山上擷取的每一朵小花,也有他們奉獻給生活的每一份情誼。在那里,有和藹可親的人物,有五彩斑斕的景物,有生動有趣的動、植物以及他們之間發生的種種動人的故事。老師及時批閱學生日記,發現好的文章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學生便會發現其實他也能寫出好日記、好文章,這樣堅持寫日記,就會積累生活經驗和寫作素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日記也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日記里,學生可以寫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事,真實地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寫出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總結學習、生活中的經驗和教訓,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互相交流,互相分享。有了快樂作為源動力,興趣也就會油然而生。
三、教學生構思
構思是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能力的過程,是學習謀篇布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觀察得來的資料,還不等于能寫出好文章,還必須通過巧妙的構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寫出好文章。根據小學生模仿性強的心理特征,借用寫人、寫事和寫物的典型文章,將抽象難懂的作文知識化難為易,把學生引上構思之“路”。
1.從教材中習得謀篇布局的方法。選入課文的文章都是我們習作的典范。文章的寫作順序,文章的寫作方法,文章的中心思想……哪篇課文中沒有呢?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光是在教閱讀,其實也是在教寫作。這樣,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同時,也就能學到寫作中謀篇布局的方法。
2.課外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謀篇布局的靈活性。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在茫茫書海中拓寬閱讀視野,感受文章謀篇布局的靈活性。文章最忌隨人后,人云亦云。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或聯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發人之所未發,就能在五顏六色的天空里構筑屬于你的最美的彩虹。
3.好文章也是改出來的。所以在學生習作的基礎上,教師還要重視作文講評、批改、修改。
以上是我幾年來在作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循序漸進,長期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才可提高。
參考文獻:
劉秋葵.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J].成功:教育,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