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通過跟蹤,統計和訪談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運動休閑服務與管理(戶外運動與旅游)專業學生的學習和畢業生近幾年的就業情況,分析學生自身、企業的需求和用人機制,學校的培養等主觀和客觀的因素對學生在校學習和就業的影響,為高職院校的休閑旅游專業、旅游(體育方向)和體育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滿足學生和企業需求并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 旅游人才 培養 就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9.035
On Vocational College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Take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LEI Jun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12)
Abstract By tracking,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s in Guangxi Sports College sports and leisur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outdoor sports and tourism) Professional students and graduates in recent year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ze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employment mechanism, school training and othe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s in school and employment 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creational tourism, tourism (sports direction) and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business and adapt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employment
1目前我區旅游人才培養的現狀
我區共有本科高校28所,高職高專41所。在本科層次,形成了廣西民族大學培養東盟小語種旅游人才,廣西大學培養旅游英語方向人才,廣西師范學院培養旅游地理、旅游策劃方向的人才,廣西師范大學培養旅游歷史方向的人才等旅游人才培養定位明顯區別的高校布局。現高職高專層面共有21所院校開設了旅游類的相關專業,形成了以培養導游、酒店技能型旅游人才的廣西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為旅游職業院校龍頭,培養農業旅游人才的廣西生態工程學院,培養酒店、東盟旅游人才的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培養東盟旅游人才的廣西外國語學院,培養茶藝及休閑娛樂活動人才的廣西演藝職業技術學院及培養體育旅游人才的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等多行業學校多點開花培養旅游細分市場需求人才的局面。
通過研讀文獻資料和訪談部分用人單位發現,本科院校培養的旅游專業畢業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實操能力較高職差,常以未來管理者自居的現象,雖然高校的培養有一定的側重點,但是學生畢業后具備的知識技能區分不明顯,選擇就業大多重疊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區領域的辦公室人員,造成旅游人才就業競爭加劇。高職高專院校培養出來的旅游人才專項技能較好,但綜合素質較弱。畢業生原先對旅游服務行業的認識不夠,不能長久從事旅游技能服務行業,加上旅游企業缺乏人才培養渠道,晉升空間少,最終大量的人員會離開旅游行業。
2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運動休閑服務與管理(戶外運動與旅游)近三年的就業情況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的運動休閑服務與管理(戶外運動與旅游)是定位培養旅游細分市場所需人才的新開專業,該專業2010年開始招生,招生人數較少,2013年有了第一屆畢業生,2013-2015年的就業情況如表1。
從收集的資料來看學生的初次就業率高達百分之95以上,說明該專業學生沒有太多的好高騖遠,對于就業有著比較現實的理性認知,畢業后都會先選擇就業。從就業的信息來看大部分就業單位性質為規模較小的私企,學生的崗位工作內容的對技術要求一般,進入門檻較低,就業質量不高。對口就業單位多為實習所在單位,相對集中,畢業生在第一年內更換工作單位比例高。而那些畢業后沒有從事與旅游相關工作的人員,多為在校不喜歡專業學習,專業素質技能及個人能力較差的群體。
通過訪談發現學生在經歷大半年的實習后,在實際工作中認識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覺得把自己放到社會行業中,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競爭力較差很難找到更好的崗位,即使不太滿意實習單位的薪酬、工作環境和其他機制,也下不定決心重新找工作崗位。在畢業初期承受來自學校、家庭和找工作的壓力下,一般會選擇先在頂崗實習單位工作就業。所以就業對口的學生的就業單位基本為學校安排推薦的與我校建立合作關系的實習單位,學生扎堆就業頂崗實習單位后,人員飽和的頂崗實習單位將不能再接收我校實習,而學校將不得不開拓新的頂崗實習合作單位,對專業辦學的穩定性造成影響。
從后續的就業跟蹤發現學生迫于自身知識技能有限,社會關系少、剛出學校承受壓力等原因選擇臨時“安置”性的就業,往往半年后就會有60%的人員換工作崗位或轉行,就業穩定性較差。以2015年畢業的學生為例,對口就業的12人僅分布在兩個實習單位,近一半的人打算先做半年后,再考慮其他事宜,或是待別的條件成熟后另做打算。參照2009年麥可思的調查:高校專業對口率最高的兩個本科專業大類為醫學(88%)和工學(73%),專業對口率最低的兩個本科專業大類為哲學(41%)和法學(47%),四成以上高職高專畢業生從事與專業不對口。參照這一結果,半年后的我校學生二次就業專業對口率較低。
3 影響體育類旅游學生就業的因素
3.1 學生的專業認知對就業的影響
很多就讀旅游專業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對專業和大學的學習沒有太多認識,僅僅憑借覺得現在旅游市場紅火,旅游是件令人快樂的事情,學這個專業應該不錯就填報旅游專業。忽視從事的是旅游職業而非旅游本身,沒有慮及自身特長優勢、專業對性別和某些特質的要求等因素。
高職旅游相關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定位為具有行業技能的服務型人員。服務SERVICE這個英文單詞,內涵要求上我們可以理解為S-smile微笑、E-effort努力、R-rapid快速、V-various多樣、I-intelligence聰明能干、C-convenient方便快捷 E-expect期待和E-eye用眼看等單詞內容的組合。即一個優秀的服務人員應該具有較好的精神面貌和笑容,多樣靈活的服務技巧,好的服務意識,能識別并快速滿足顧客的需求等特質,而我校大多學生對服務沒有這樣的認識,這些特質是很多學習體育旅游專業學生弱勢所在。
作者接觸的體育院校和高職院校的學生發現,他們學習的動力不足,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就業定位。對專業的大部分科目,特別是涉及到理論的科目沒有求知的欲望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將現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跟今后的就業聯系起來,意識不到專業技能優劣在今后找工作中的重要性,對以后的工作和工作崗位沒有認識和想法,不能很好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這些不足認知一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二是跟學校的培養不到位有關。
3.2 高校課程教學環節中對就業選擇影響的主要因素
體育旅游專業教材編寫滯后,無法反映行業的最新工作內容和標準,現有實踐類教材未能將體育與旅游深度結合。高校教師缺少行業實踐,教師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書本層面上,授課效果難免顯得單調和蒼白無力。旅游類課程的實踐,往往只是簡單出游1~2次,就用完實踐教學的課時,教學效果不明顯。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畢業生的素質與就業崗位需求嚴重脫節。
現今廣西的大部分高校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或是就業指導課程。有的學校作為必修課開設,有課學校作為選修課開設。有的學校從低年級開設,有的學校從高年級開設。無論是哪種開設形式,由于師資和課程內容等因素原因,大部分學校采取的是大班上課、跨專業上課,以講授、講座的形式來開展,任課教師主要為系部輔導員、就業指導師和外請專家擔任。教學方式還停留在老師講授,學生聽課,注重理論灌輸,缺乏實踐教學和課堂互動等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多學校沒有專門的任課教師和教研室,對課程的教學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對專業的認知度不高,對自己的個性、興趣、特長、喜歡并能從事的工作認知不清,對職業生涯規劃強烈渴望,與此同時對它又不知所措,說明我們的職業生涯和就業指導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未能達到幫助學生形成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預期目標。
3.3 行業、企業特點對學生就業的影響
許多用人單位傾向招收招來即用員工。應屆畢業生理論與實踐與實際工作缺乏緊密的聯系,一般不在這些單位優先考慮使用范圍內。單位招收新人一般也是從學生的實習期開始,這也導致了學生如果在頂崗實習期間不能從事與旅游相關的工作,畢業后基本很難進入旅游業的門檻。
旅游企業、戶外俱樂部、攀巖館、拓展公司等用人單位規模較小,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對新來員工認為最好是“要用就招、招來即用、用了再說、走了再招”,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企業只想要一個價格相對廉價的技能人才,忽視人才人力資源成長的需求,這樣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下,旅游從業人員難免不出現異心而離職甚至轉行。
旅游企業、戶外俱樂部很多都是私人外包部門,導游、戶外領隊工特點為周末節假日忙碌,工作季節性明顯,工作壓力大,工作沒有底薪,收入不穩定。酒店、景區等服務性崗位的薪酬普遍就低。現在中國的旅行社處于規模散、小,競爭能力較差,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區內的戶外俱樂部基本上是幾個人的小公司;酒店業務涉及的部門多,員工需要有過硬的服務技能,在基層服務幾年才能走向管理層。這些崗位工作具有季節性、薪酬普遍低,基層員工發展機會少,晉升空間通道狹窄導致了行業員工的高流失率。
4 結論和建議
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來進行專業教育,激勵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的崗位興趣。如開學初期做好專業的介紹,邀請畢業的師兄師姐回校談學習、談專業、談學校生活和工作感想,讓學生對在校學習的專業有更全面的了解。在系部文化建設中營造職業的工作氛圍和行業的精神氣質。聘請行業人士來進行專業教育,開展相關的行業講座,把對專業的了解從學校學習延伸到社會的行業工作,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轉變。學習中期通過實習基地參觀、就業單位來校挑意向實習生的方式,使學生了解用人單位需求,通過淘汰的方式促發學生的就業壓力感,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能力。針對專業加強學生職業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引導。
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前需持嚴謹態度進行市場、行業相關信息的調查、研究、論證,召集企業人才、學校任課教師和外校專家圍繞市場需求、專業面對的崗位工作群內容來制定培養方案、可衡量和評估的實施標準。針對我校專業,可把專業課程體系分成幾大部分,公共課、專業基礎課(體育類學科課程、旅游類學科課程、服務管理類學科課程)、專業核心課(體育類特色課程、旅游類管理課程)、專業選修課(體育拓展模塊、旅游拓展模塊及服務拓展模塊)和基于興趣愛好的通識課。
對于不同類型的課程,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選合適教材、授課方式和實訓方式。如旅游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所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將旅游課程的實踐環節設計成與學生學習方向貼近的項目和方案。每門課程應建立教學團隊,校內教師擔任課程的負責人,每位成員擔任這門課程的一部分內容講授,校內教師和行業老師可以相互學習,學生也能接觸到有關這門課更多知識,思想。對于旅游類課程的實踐,外出實踐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實踐后做好總結工作。教師事先需實地踩點、設計好考察路線,戶外活動方案,對突發事件準備預案等。重視野外考察活動的“學習”效果,而淡化“旅游”效果。加大學校實踐基地的建設。
目前相關企業能夠提供給的崗位主要為基層的服務崗位,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服務技能和素質,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某些行業、崗位存在某些不利與從業者的現象,學生能正確地認知、了解行業的工作特點,認清自我才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作出有利于個人發展的職業選擇和規劃。
參考文獻
[1] 陸學杰.體育專科生就業現狀與對策研究[D].碩士論文:中山大學,2009.
[2] 蔡小紅.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本科生“低進入率和高流失率”現象透析[D].碩士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09.
[3] 蔣麗君.高職旅游院校學生專業態度與學習動力水平的相關調查分析[J].職業與教育,2014(12).
[4] 雷君.基于崗位需求的體育類旅游專業教學模式的構建[J].大學教育,2014(8).
[5] 劉冰.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分析[J].青春歲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