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 由于種種客觀原因,職業學校新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不僅文化知識存在差異,而且在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行為與心理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如果語文課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很難達成教學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筆者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
關鍵詞 分層教學 分層到位 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021-02
一、隱性分層,分清教學起點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在正常編班授課制的情況下,按照學生的學習狀況,個性特征與心理傾向以及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類,以便及時引導各類學生有效地掌握基礎知識,能力得到培養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文化課教學實踐中,有的學校根據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以課程的有關內容為單元,為處于上、中、下各層次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組織不同層次的考核和評價。筆者認為,在語文課教學中,不能采取這種分法。因為對于語文課的學習,大家都處于同一起點,教學目標,考核與評價要求完全可以相同。如果教學目標不同,久而久之,反而會形成新的差異。但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又要承認差異,基礎差的同學,學習不得法,學習習慣不佳,接受新知識慢,容易失去學習興趣。為解決這個新的矛盾,教師可以采取隱性分層法,分清教學起點,因材施教。
所謂隱性分層,其施教方式與班內明確分層的形式相同,不同點在于這里的分層是隱性的。教師根據學生課堂回答問題、平時作業、單元抽查、平時觀察并參考入學時文化課成績等情況,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這種分層僅由教師本人掌握,做到心中有數。在授課時,對A層同學可以高起點,對C層同學一定要采取低起點,小步子,勤反饋,多鼓勵的方法。B層同學介于兩者之間,要通過學習促使其在短期內向A層靠攏。
采取隱性分層,緣于學生發展的可塑性,同時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及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樣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利于教學管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職業學校的學生,尤其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在以前的受教育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采用隱性分層教學,重在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方面的教育,可以開啟學生非智力因素之門,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增加學生的責任感。必然性分層,分清教學起點,可激發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A層學生,在短期內就可以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加第二課堂活動;B層、C層的同學,為了能有時間發展自己的個性特征,會更加努力學習,盡快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這樣,既利于拔尖優生,也有利于轉化學困生,還利于帶動中等生,可以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二、分層到位,找準教學切入點
職業學校學生在智能、學習基礎、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差異較普通中學的學生更大,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差別顯著。但是,學生自己并沒有這樣的認識。例如,在考試時,如果我們不按A層、B層、C層分別設置必做題,只說是提高題,凡做了加分,大多數C層的同學會積極去做。如果教師先劃分了類別,C層的同學是不會做提高題的,而且有部分同學還會因此有一種失落感,抑制了他們的進取心,因此筆者認為,在專業課教學中,對于教學目標、考核、評價可以不分層,但同一標準可以分步到位,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管如此,我們只要找準教學切入點,經過努力即可實現目標。
根據對職業學校學習困難學生形成的原因進行的調查,學生的學習成績差異受智力因素影響小,而受非智力因素影響較大,教師在教學中要對C層同學的非智力因素采取措施,多督促檢查,找準教學切入點。筆者在一般教學過程發現,A層同學在課堂上就能掌握新知識,B層同學通過課后練習也能掌握所學知識,而C層的同學,教師必須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輔導之后才能掌握。如果是屬于學習方法不當的和學習習慣不好的,要把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學切入點。職業學校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學習方法不得當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而造成學習困難的。所以,加強學法指導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幫助學習困難學生轉化進步的有效措施。動手能力強,識記能力差的,應該把技能作為教學切入點,通過技能的訓練,進行理論總結,達到識記的目的。而動手能力差,識記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讓其先掌握理論,在理論指導下進行訓練,從而掌握技能。
三、小組合作,定好教學著眼點
合作學習是指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
我在語文課教學中對合作小組的劃分,采用了異質分組的方法,即小組內各成員之間在性別上注意男生、女生搭配,學習成績和能力方面A、B、C層的同學也合理搭配。另外,還考慮了小組成員中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和性格、脾氣等方面的差異。由于每個小組都是異質的,所以就連帶產生了全班各小組間的同質性,使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合作學習的實質是學生間建立起積極的依存關系,每一個組員不僅自己要主動學習,還有責任幫助其他同學學習,以全組每一個同學都學好為目標。教師根據小組的總體表現進行小組獎勵,學生是同自己過去的成績相比較而獲獎勵。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能滿足學生心理需要,強化學生的自尊心,促進學生情感發展與同學間互相幫助及社交能力的提高。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可以使個別差異在集體教學中發揮積極作用,使學生可以較好地適應將來在社會上遇到的各種能力要求。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