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柳青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與社會生活是相應的,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作文起步教學中最關鍵是要讓學生樂于寫、有事寫,運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讓學生投入生活,激發寫作欲望,積累寫作素材,體驗寫作的樂趣,為學生的作文起步打好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生活教育;作文起步;素材
“生活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長期的教育實踐證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現在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依據陶行知這一理論,我針對小學三年級作文起步中遇到的學生對寫作畏懼、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等問題,進行了大膽的實踐與探索。
一、在生活中迸發寫作的愿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部分對中年級的習作明確提出: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些目標對于三年級的作文教學來說,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愿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
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發自覺地經常練筆,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而學生的興趣來自哪里,我想絕對不是來自教師空洞的號召。“一聞牛糞詩百篇”,陶行知這句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中學生才有了作文的靈感。
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次習作課,沒有具體內容的規定,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所做、所見、所聞、所想寫下來,著重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為了防止學生盲目地胡寫一通,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回家任務,就是學煎荷包蛋,學生有了親身實踐與體會,寫作就有了新鮮、真實的源泉,這可能比無目的地寫要更有效果一點。我想,至少在激發寫作興趣方面,我們已經達到了一半的目的了。
第二天的語文課,我先讓學生交流了一下自己昨天煎荷包蛋的經過和感受,我和孩子們一邊聽一邊忍不住笑起來,有幾個學生一邊講一邊展示了他們手上留下的功勛印記,看來這個荷包蛋煎得真是又甜蜜又辛苦。此時學生的記憶已經鮮活地跳出來了,接下來我引導學生理清寫作的步驟和順序,從點火、倒油、敲蛋、下鍋、翻炒、起鍋、品嘗,一步一步,帶著學生再次煎了一回荷包蛋,學生有了煎蛋的切身體會,基本上對每一步都能領會。
第一次的習作很順利地完成了,看著學生的一篇篇習作,即使是冗長的批改也讓我覺得很是享受。我想,只有學生在生活中有了切身的體會,這樣的習作指導才不是空洞的、乏味的,這樣的習作學生才感興趣,才會愿意去嘗試,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會像學生的荷包蛋一樣,煎出誘人的香味!
二、在實踐中積累寫作的素材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做合一》一文中也說:“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強調了“做”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啟發我們,應該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走進社會,關注生活,動手實踐,積累寫作素材,讓生活的源頭活水滋潤心田。于是我充分利用三年級開設的“綜合實踐”這門課程,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引發學生探究的專題式活動——“小腳丫走昆山”,感受昆山在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中火熱的建設中,促使“我是小市民,文明大家行”等實踐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除此之外,我也組織學生開展各種體驗活動,讓他們體驗大自然的美麗與純真,體驗人際間的真情與關懷,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等等,如在家里幫媽媽疊衣服,當爺爺的眼鏡;到社區當一次小交警等。可以肯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享受到的是純情的大自然,體驗到的是人際間的真情與關懷,沐浴到的是愛家鄉的人文精神,傾吐的是真情實感的美文。如在一次觀看舞臺劇《小鳥的憤怒》后,學生都還沉浸在演出的精彩氛圍中,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節目的情節、喜歡的人物等,于是我趁熱打鐵,引導他們有條理地說一說這次演出的主要劇情、印象深刻的角色和自己的觀后感,學生很興奮,個個都很有話講,講得也十分精彩。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借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學生帶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將習作與生活緊密相連,在生活中學寫作文,在作文中品味生活,生活有情文有情,學生經歷了“生活—積累—習作”轉化的心靈旅程,才能在習作起步中,樂于寫、有事寫,以孩子的童真與稚嫩,寫出豐富、燦爛的文章。
參考文獻:
[1]潘正明.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天地,2012.
[2]田兒.如何做好小學作文起步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