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仕扣


【摘 要】兒童經驗是兒童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當前數學課堂中出現的“掐頭去尾,專燒中段”和“紙筆訓練,被動演繹”的現象,正是人們對兒童經驗的忽視的表現。本文從這一現象出發,試圖理清兒童經驗與數學學習的關系,讓數學課堂離兒童經驗再近一些,追尋兒童經驗與數學課堂的融合。
【關鍵詞】兒童經驗;數學學習;數學課堂
走進數學課堂,忽視甚至怠慢兒童經驗,以正統的教材來“俘獲”學生,將兒童經驗“懸置”起來的現象屢見不鮮。兒童平時在生活中是比較隨性的,但一旦進入課堂中,我們讓學生感受、體驗、探究的活動都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這樣數學學習很容易形成與兒童經驗的“隔閡”,導致兒童經驗成為另類。筆者認為將兒童經驗與數學學習的分離是教育的誤區。
一、掐頭去尾,專燒中段
我們的數學課堂一般剝離了富有支持性、且真實的兒童經驗。
圖1是學生剛學完除法后的練習題,學生用剛學過的除法計算(48÷4=12(元),63÷3=21(元))得到松樹苗每棵的價錢貴一些。出示了楊樹苗和松樹苗的圖,看似聯系了學生經驗。但數量少的總價高,單價一定貴,兒童經驗已經得出松樹苗每棵的價錢一定貴這一結論,根本不需要列除法算式進行計算。這樣的習題除了讓學生進行機械的訓練外沒有其它意義。
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中,有位教師說:“天氣變冷了,老師想買一件棉衣。老師在商場中兩種款式。第一款標價:4件共456元;第二款標價:每件121元。哪種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元?”學生通過計算:456÷4=114(元),121-114=7(元),很快得出第一款便宜,便宜7元。商場里的衣服都是標單價,沒有標4件一共多少元的情況。這不是以兒童經驗為出發點,而是以所謂“數學邏輯”為準繩,隨意更改事實、捏造不真實的情境,看似讓學生靈活運用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但這種只注重結果訓練方式只會把學生教得越來越“笨”。
二、紙筆訓練,被動演繹
我們的數學課堂通常要求兒童使用生疏的“紙筆”策略,而這些策略并非是兒童自身發展的心智策略,只是簡單的書面翻版。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測量出荷花村到杏花村的圖上距離,再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出這幅圖的比例尺。深入思考后發現,“比例尺”是在繪制圖之前就已經確定下來,即我們只是利用比例尺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求一幅已經繪制好的比例尺圖。題目的設計不知現實的實際意義何在?學生在此過程中除了被動的紙筆訓練之外,不知還有何發展?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即要求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兒童的實際經驗,從兒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通過把兒童經驗與數學知識融合達到對數學知識的認識理解從兒童經驗上升到數學模型,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因此,尊重兒童經驗是新課程標準的體現。
現代心理學尤其是建構主義學派認為,兒童建構新知更多是借助于自己的主觀經驗。學習是兒童主動建構的活動,在這個建構活動中,兒童經驗對學習尤為重要,尊重兒童經驗的教學設計不僅能調動兒童的情商,激發學習的動機和好奇心,培養他們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的思想進入最佳狀態,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他們的數學學習變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的心理狀態。而在教學中,從兒童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出發,是能夠誘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動機,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點燃學生質疑問難、主動探索的精神之火。
在數學課堂尤其是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教師設計了那么精致的環節,使用了逼真的道具,采用了親切的教態,為什么兒童反應卻不夠生動和強烈?對此,值得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師是否利用了兒童經驗。
兒童經驗對于數學課堂的價值在于它本身具有生長的動力,兒童經驗之所以成為兒童經驗,在于它將情感與需要一并包含在內,融入在活動中;兒童經驗對于數學課堂的價值在于它為數學課堂提供了一個原生態的空間,我們的數學課堂應該是一個擴展兒童經驗的場所;兒童經驗對于數學課堂的價值還在于它能提升兒童在數學課堂中的生存質量,將兒童經驗引入課堂使之成為一個整體,這一過程對兒童具有發展的價值。
如果我們的數學課堂僅僅停留在重復兒童經驗,無疑會造成“浪費”。雖說兒童經驗是生動的、豐富的,但與人類的總體經驗相比,兒童作為一個成長和發展中的個體,他們的經驗同時又是狹隘的,需要進入一個更為廣博的“視界”。
在數學課堂這樣一個特殊的空間里,兒童經驗之所以得到擴展,是因為兒童經驗的分享與交流不只是一個外在的傳遞過程,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一個有意義的共同體,彼此在傳遞經驗的過程中達成共識。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周成平主編.《新課程名師精彩課堂實錄(小學數學卷)》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0
[3]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1
(作者單位: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