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瓊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當以更加理性的態度審視課堂教學時,發現許多活力無限、豐富多彩的課堂無法回避繁雜、低效的尷尬。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簡約而不簡單,簡約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簡約背后是大氣、精要、深刻、智慧,也是超越。構建簡約而不簡單的數學課堂,仍然迫切需要從冗繁走向簡約,從無效走向有效。
關鍵詞:數學課堂;簡約;實效
數學課堂回歸簡約,追求實效,是指在教學中盡量排除一些流于形式的、不必要的、閑散的東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是用最低的教學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學收益,真正做到從“形式”走向“實質”,把多維深刻的數學教學內容以凝練、簡約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在簡約中彰顯深刻,這樣才能使教師簡簡單單地教數學,學生輕輕松松地學數學。
一、情境創設簡潔明了
有效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但情境創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數學教學服務,而并非課堂教學的“擺設”。所以,情境的創設一定要簡約而有效,要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究上。
例如,在教學“比高矮”的時候可設計這樣的情境:一上課,指著黑板上貼著的兩個蘋果(一個貼高,一個貼低。)問學生:“你們誰想把這兩個蘋果摘下來?一學生輕松地拿到了黑板下方貼的蘋果,卻怎么也摘不到貼在高處的蘋果。學生先是感到該生個子矮,而當老師很容易地摘下了這個蘋果,學生不由自主地想到:因為老師比學生高,所以才能摘下。就這么簡單的摘蘋果活動,師生共同參與,創設了真實的情境,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創設簡單有效的教學情境,以及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這一課的目標被詮釋得淋漓盡致,所以說情境創設應該盡可能簡約自然,簡潔明了。
二、教學過程簡潔厚實
教學過程簡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學實效,也就是要減少花樣,簡化環節,留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由于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想得十分周詳,在課堂教學中,更是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這樣反而讓學生感到十分繁瑣,難以理解。“好課本簡約,妙手才可得。”數學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方法簡單而快樂的事情,為了在最少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效果,對教學環節進行有科學根據的最為合理的優化組合。教學設計的任何環節都是應為了學生更真實、更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一課時,教師在黑板上寫出321,請學生計算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教師讓學生任意舉出一個多位數,自己先確定能否被3整除,再考考老師。教師沒有計算就很快說出答案,緊接著提問:“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就會明白了。”這個導入,表面上看樸實無華,仔細品味一下就會發現整個導入過程一環緊扣一環,給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一上課就處于最佳的思維狀態,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新課的學習。
三、教學方法簡明有效
“選擇對一節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核心問題之一。”因此,教學方法是數學靈動課堂的關鍵要素。機動、靈活、藝術地綜合運用各類教法,智慧地處理錯綜復雜的課堂,使課堂動態生成精彩,是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兒童的世界是天真的,他們所喜歡和樂意接受的是簡便的方法和簡明的教學思路。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節課時,老師可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學生試一試、畫一畫、剪一剪、量一量、折一折“圓”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采用了從扶到放的教學方法,“扶”——由老師與學生一起探究圓是一個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放”——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探索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運用實踐探究法,自學討論法和引導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新知,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不僅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也提高了動手能力。運用這極為簡便的方法,還原課堂清新、自然的本色,采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教學手段,把課堂化繁為簡,去偽存真。
四、教具選擇簡單實用
新課程倡導教育現代化,首先倡導的是教育觀念的現代化,而不是用多媒體技術現代化來彰顯教育現代化的全部。因此,在教學手段選擇上我們應該返璞歸真,從“簡樸有效”的原則出發,恰當選用教輔工具,力求簡單實用。
例如,在教學“搭配中的學問”一課時,俞正強老師選擇的教具只有身邊最普通、最常用的碗、筷子、湯匙、叉子。簡單、樸素、實用的教具,比精美的課件,復雜的動畫演示更為實在,更有價值。而且又把學生引進一個充滿奇趣的搭配中的世界,讓人久久回味……俞老師用最簡樸、最普通、最常見的教具,上出一堂精彩、靈動而又高效的數學課。
簡約是一種是求真、求實,不作秀、不虛假、純天然的原生態的課堂,回歸簡約,其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返璞歸真,看似簡約,簡約中蘊含深刻,靈動中折射有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