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志鳳
【摘 要】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和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國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廣使用外語講授公共課和專業課,但多數學生目前并不具備用英語學習專業課程的能力。針對這個問題,結合古代漢語課程,對雙語教學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滲透式;雙語教學;探索;思考
引言
高等學校培養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應該有較高的外語水平,這已是創造性人才的基本素質之一。同時,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成為世界范圍內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是高等教育在21世紀必須做出的戰略選擇。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知識世界化的要求,國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廣使用外語講授公共課和專業課,雙語教育正成為中國課程改革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又一著陸點。
滲透式雙語教學是以中文教材為主,在科目教學中適當加入英語教學成分,在不影響學科進度及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教學方式。滲透式雙語教學似“潤物細無聲”般地擴大學生的英文詞匯量,激發了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不增加學時的情況下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能夠附帶習得英文專業術語,切實提高了大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滲透式雙語教學有助于實現雙語教學由精英式到普及式的轉變,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在符合自己水平的雙語教學模式中受益。
一、古代漢語課滲透式雙語教學的依據
進一步提高學生外語水平,尤其是提高專業外語水平以及對文獻資料的查閱和正確理解用英語撰寫調研論文的方法,是了解掌握科技信息和學科的世界前沿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徑。
本人順應教育改革的潮流,針對絕大部分本科生目前不適應英文原版教材教學,全英語式和整合式雙語教學難度大,而未來就業發展和終生教育又要求他們具有一定雙語能力的實際問題,依據國外語碼轉換和語言附帶習得理論,遵循語言認知規律,以代表漢民族思維的古代漢語為切入點,實施了滲透式雙語教學,實現了學生專業英文語匯附帶習得,使所有學生都能在符合自己水平的雙語模式中受益。在四年的實踐中,對古代漢語課滲透式雙語教學進行了探索。
二、古代漢語課滲透式雙語教學的探索
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以古代漢語為研究對象,研究古代漢語語言的特點,通過學習古代漢語基礎知識,含文字、詞匯、音韻、語法及其它有關閱讀的知識,來提高古代文獻的閱讀能力,為學生在相關學科的學習或研究中掃除閱讀上的障礙。由于古代漢語課是以文言文為主要學習對象,內容艱深晦澀,對現在的學生而言,幾乎相當于一門外語,再將其轉換成英語,其難度可想而知。加之,古代漢語與英文文獻的聯系不十分緊密,學生一時很難接受這種方式。
第一,激發學生的興趣。成功來自于興趣,效果也來自于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采用電子課件授課。電子課件的制作是一件花時費力的工作,需要精心地構思和選材。如果課件中英文表述過多,就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倦與排斥,影響對古代漢語知識的接受;如果課件中英文表述過少,又達不到滲透式雙語教學的目的。因此,在電子課件中,主要選擇一些重要的名詞使用中英文表達,在用母語把專業知識講授清楚的基礎上,適量加入相關的英語短語、句子,與母語對比,這一真實的語言環境,既能讓學生加深對專業詞匯含義的理解、記憶,又不會使學生感覺枯燥難懂。如:You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朽木不可雕);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her fair mother. / The students surpass the teacher.(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等。
第二,漸進式教學。第二語言的獲得有一個漸進的,從內向外,再向常規模式發展的過程,學習者接觸目標語的多少以及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目的決定了文化適應程度的高低。鑒于此,在每次課的前5分鐘,給出約8個和本次課內容有關的英文語匯。首先領學生讀一遍,然后再進行解釋。
同時在講課的過程中遇到這些詞匯,也用英文講出,加深學生的印象。在以后的授課中,涉及到該詞匯時反復口語表達,讓學生對該詞匯的直接反映是它的英語表達,而非漢語表達。并在下次上課時,在電子課件或板書中完全以英語的形式將上節課的內容重新總結。不硬性地要求學生在英語詞匯的學習上必須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學生可視自己的具體情況來掌握。根據學生掌握程度和專業需求,循序漸進,適時地增加句子和段落的滲透,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接受并適應這種教學形式。像Confucianism(儒家)、Buddhism(佛教)、So long as we remain bosom friend in our hearts of hearts,we will still feel like neighbors despite the distance apart.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
第三,參與式教學。雙語教學的難度較大,用英語講解學科內容時所使用的英語必須符合學生當前的英語理解水平。因此,課堂上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發揮他們的主體意識,參與課堂教學,實現師生間的互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課件或板書中出現整句英文內容時,老師不先翻譯而是把對學生來說是生詞的單詞告訴他們,而后讓他們積極發言翻譯,然后教師總結。如果翻譯不出來,教師會啟發他們,而后共同完成。如: With the skin gone, what can the hair adhere to?(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通過師生間的英語雙邊交流,學生會更加積極地思考并理解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加深了記憶,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的聽、說水平,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逐漸消除了對專業英語的恐懼心理,會主動自愿地學習專業英語。這是直接把翻譯結果告訴給同學很難得到的效果?;谶@一點,本人認為在專業課的講授過程中運用滲透式雙語教學不僅是在潛移默化地鞏固外語教學,更為重要的是在幫助專業課程的學習,二者在效果上是相輔相成的。
第四,強化效果。通過布置英文作業,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英語結合專業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例如,將古典詩詞翻譯為英文,學生通過實踐,一方面明顯體會到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通過兩次語碼轉換掌握了直譯與意譯的技巧,提高了實際應用能力。用英文進行命題和考試,也是強化效果的一項措施。有些自覺性強的同學,對給出的詞匯能進行復習,而對有些同學來說,并沒有養成習慣,如果在試題中增加雙語詞匯的內容,可以督促一些同學進行復習,加深印象,鞏固效果。
第五,與實踐緊密結合,進行教材建設。現已出版1部滲透式雙語教學系列教材,其修訂版已付梓印刷。教材在全國尚屬嘗試性首創,具有以下特點:(1)內容一律采用雙語編寫;(2)內容以中文版教材章節為單位為序,兼顧其它同類教材內容;(3)以滲透常用專業詞匯為重點,靈活滲透各章節的重要短語和句子以及語段內容概述,同時注意體現學科發展的新詞,彌補了中文教材內容的相對滯后性;(4)考慮學生漢譯英的方便,編寫了以漢語拼音為序的詞匯與短語索引。教材可以保證教學有計劃、系統、高效而科學地持續性運作,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方便師生的教與學,也使教學的檢查與考核工作有據可依。
三、古代漢語課滲透式雙語教學的思考
滲透式雙語教學是一項覆蓋面廣泛而又內涵豐富的龐大工程,它涵蓋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對教師與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滲透要適度。受教學課時所限,古代漢語課時非常緊張,如何在不影響正常專業課教學的前提下滲透外語,如何把握尺度,是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在教學中,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漸進,注重實效。本人采取了重點專業詞匯必給,其余內容根據教學內容適度給出的辦法,不影響教學進度,不增加學生負擔,又能適時適度的堅持滲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詞匯量,已達到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能夠附帶習得英文專業術語的目的。另外,目標不要太高,不要急于求成,學完一門課,哪怕學生只記住了幾十個專業詞匯,對學生來說也是額外的收獲,收到了提高大學課堂教學效率的良好效果。
其次,教師要提高。應用滲透式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英語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加強自己的英語基本功。教師備課時選擇重要的專業詞匯,依據權威可靠的資料進行翻譯,確保其準確性。另外,口語能力也要加強,發音要準確,避免傳遞給學生錯誤的信息。由于多數教師不是英語專業出身,教學相長,教師應利用這一機會,提升自己。
最后,運作要持續。由于滲透式的獨特方法使得專業語匯的遺忘率相對低,滲透式雙語教學省時高效地幫助學生積累了專業語匯量,提高了學生應用詞匯的質量,所以,此模式一定要持之以恒地運行。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結合學生反饋,不斷對雙語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教師間要經常交流,對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進行及時探討。
四、結語
古代漢語課開展滲透式雙語教學,實現學生專業英文語匯附帶習得,這一模式對適于所有中文專業學生而言是普及式的;對每節課所滲透的專業語匯數量而言是分散式的;對不增加學時也不影響學科進度而言是高效式的;對學生習得方法而言是沐浴式的。滲透式學習目標所涉及的專業語匯具有在聽說中習得便于記憶的特點,同時滲透式教學具有輸入輸出相融,語境多變的優勢,通過滲透式的學習,掌握400-600英文專業語匯對學生是具有可實現性的,將對學生的就業、考研、競爭、發展、終生教育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