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翠平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淺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對我國高職院校試行現代學徒制的啟示
肖翠平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100081)
摘要: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世界職業教育的典范,通過介紹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給我國高職院校試行現代學徒制以啟示。
關鍵詞:德國“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啟示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較長的歷史,是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代表,尤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雙元制”這一獨具特色的職業教育體制的實施使得德國職業教育飛速發展,聞名于世。世界各國開始紛紛效仿和借鑒。1992年勞動部下發《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的通知》,提出要學習德國的“雙元制”的經驗,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學徒培訓模式。2013年我國開始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多所高職院校開始了試點工作,但是在試行過程存在許多的問題。
一、 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關于現代學徒制的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定論。但總體來說,可以用四個詞語表達,即: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知行合一。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工作與學習相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1]目前有約520所高職院校參與了現代學徒制試點,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許多的問題,比如企業參與度不高、師資力量不足。為適應我國經濟新常態,培養更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現代學徒制發展模式成為高職教育的必然選擇。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職業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為二戰后德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為世界其他各國所借鑒,為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是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典范。
“雙元制”又稱“雙重職業訓練體系”,是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形式。“德國現代職業教育雙元制結構將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夠及時運用于工作實踐并轉化為專業技能,形成創造生產價值的綜合職業能力,滿足了現代企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提高了畢業生就業的數量和質量。”[2]德國“雙元制”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培養人才的任務。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在發展中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職業教育模式。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自我管理、重在成長”的教育理念。”[3]德國社會并不鄙夷職業教育,反而崇尚技藝。
(二)各相關主體定位明確,權責分明。企業在“雙元制”體系中起主導作用。企業既是投資者和參與者,也是教育成果的受益者。企業同時還要為學生選定學校和專業,與學生簽訂合約。學校是教育教學的主要實施者,主要負責學生的理論和文化課的學習。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即學生和學徒。
(三)先企業后學校的招生錄取過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招生錄取過程是學生先與企業簽訂合同,然后根據學生特點選擇職業,最后再選擇學校進行學習。它避免了學生盲目選擇專業和學校的情況,也考慮了企業人才需求。
(四)德國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的建設,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招聘和培訓制度,在教師的學歷、資歷、教師的培訓等方面都作了嚴格的規定。“進門難、要求嚴、待遇高是他們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主要特點。他們的職業教師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質、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4]
(五)校企聯合密切,企業積極參與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從招生到培養、就業的整個過程中學校都與企業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企業十分積極地參與職業教育。大企業基本都有自己的實踐與培養基地,并且主動參與投資。
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對我國高職教育試行現代學徒制的啟示
(一) 轉變“重學歷輕技術”的觀念。在我國,社會普遍輕視職業教育,認為接受職業教育低人一等。這種觀念嚴重妨礙了我國的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新形勢下,要大力發展高職教育,首先就要打破傳統觀念,尊重職業教育。
(二) 明確各方職責、權利與義務。試行現代學徒制,其最直接的利益主體就是學生、學校和企業。在試行過程中要明確各方職責,可以簽訂協議作為保障。學生(或監護人)與學校、企業簽訂協議。學生在接受學校和企業的培養后,要履行協議要求。
(三)提供專業選擇指導,完善招生制度。我國的高職院校招生都是學生選擇學校和專業,在確定專業后,再選擇相應的企業進行實踐學習。很多學生對于自己想學習哪些技能、擅長什么都不是很清楚,因而盲目選擇專業,結果出現對專業不感興趣等問題。學校在招生時可以先按招生計劃招收學生,在學生進校后對學生選擇專業進行指導,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優勢,可適當進行專業調整。
(四)加強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現代學徒制的試行要求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在教師招聘時嚴格考核,包括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行業經驗。教師定期到企業學習,掌握行業的最新知識和技能, 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五)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試行現代學徒制,企業是主要參與者之一,沒有企業的參與,現代學徒制就不可能實施。在我國,許多企業顧慮自身利益,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是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關鍵,企業是實施實踐學習的基地。學校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成熟,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試行現代學徒制和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然而,我們不能照抄照搬德國的“二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我們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依靠政府的力量,在政府、學校、學生、企業和行業的協同努力下,開展好高職院校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為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提供經驗和指導。同時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為更好服務于我國的經濟建設,發揮高職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進 主編.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申文縉,周志剛.德國職業教育質量指標體系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5。
[3]徐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特征及其對我國高職的啟示[J],2014。
[4]李雨晴.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色及其啟示[J].肇慶學院學報,2009。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1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