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王鵬
摘 要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軟件專業人才培養及職業能力的形成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研究熱點。探討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方式旨在通過剖析軟件行業職業能力內涵及結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通過有效的培養方式增強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所需的職業能力,盡快填平“學業”與“職業”之間的這條鴻溝,使學生能夠盡早適應職業人的角色,促進軟件技術專業人才的質量提升。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軟件技術專業 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1.023
An Exploration to the Training of Vocational Ability in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ANG Yu, WANG Peng
(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the scale and level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eatly expand, and the training of software talents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vocational abil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vocational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s to analysis of vocational ability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software industry, improve the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through effectively teaching mode, and fill the gap between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as soon as possible, enable students to adapt the role of vocational person,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al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vocational ability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及改革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變,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就是職業教育更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素質出發,不斷探索教學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及考試模式改革的方法途徑,結合工作崗位需要開展頂崗實習、校內外實踐基地教學等方式,推動教學改革工作,種種措施的目的就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
1 職業能力內涵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現代化的技術文化為主要教育內容的傳承文化手段,所謂的現代化是指職業目的的高科技、高產出的高效率的生產方式,而這種方式必需是建立在現代化科技的基礎上的職業,它是以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藝、新理論為基礎的生產方式,是非傳統職業的集中體現,也是區別于非高等職業教育中以體力勞動為主和更新緩慢的傳統職業教育。
職業能力即指從事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本領,是成功地進行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個性心理特征的整合。從能力內容的角度,德國學者又把職業能力劃分成了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2 軟件技術職業能力結構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正逐步成為我國高度集約型和知識密集型經濟的支柱產業,到2020年我國計算機軟件設計和開發產業總產值將達14萬億元,信息技術人才在今后若干年內仍會持續走俏。以吉林省為例,吉林省地理位置獨特,教育教學資源豐富、底蘊濃厚,人力成本較低,發展服務外包具有一定的優勢條件。通過對吉林省內知名軟件企業和畢業生反饋調研,目前軟件技術從業人員職業能力構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能力:能夠有強烈的求知欲和進取心,并不斷創新;能夠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能通過搜索資料,追蹤前沿技術,迅速掌握新技術;能夠具有有較強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能夠閱讀英文科技文獻;能夠到達英語四級或日語三級以上水平,但高職院學生較少能達到此標準。
(2)方法能力:能夠參與并完成軟件開發項目的部分工作,動手編程能力較強;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期間沒有開發項目的經驗,雖然設有實踐教學項目及頂崗實習,仍不能完全勝任開發工作,成為畢業生找工作難的一個門檻。
(3)社會能力:能夠具有與人溝通的能力。從軟件工程的角度來熟悉軟件開發過程,不管是需求分析還是后期軟件維護,都要求開發人員善于與客戶溝通。同時,軟件企業非常重視團隊合作能力,現在的軟件開發不再是單打獨斗,需要具備團隊精神和奉獻精神。
3 職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針對上述軟件行業從業人員所需職業能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合理設計課程體系,改變教學方式,完善教學內容,以期最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1)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軟件技術課程體系。軟件行業有其自身特點,是一個智力要求較高的行業領域,對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理論要求,在課程體系中不能忽視理論課程的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能力較弱的問題,可以將學習生活中鮮活的例子結合到課程教學中,深入淺出,求精不求多。同時又要理論結合實踐,所有的理論都是來源于實踐,實踐也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方法,要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學習。
(2)建立健全頂崗實習機制。軟件開發公司的運營有其自身特點,所謂的企業成本更多的就是人力成本。對于軟件企業來說,如果能夠選拔出合適的在校生在企業從事實習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成本,對企業來說是利好的事情。校企雙方可以共同營造一個大環境,尋找適合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地方軟件企業,校企合作辦學,校方選擇優秀的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企業也可以吸納一些表現優秀的學生為企業的壯大發展所用,對學校和企業來說是雙贏。
(3)開設與軟件工程師相關的人文課程。高職軟件技術專業的人文素質課程的開設應與職業崗位相結合,如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使學生能撰寫用戶需求分析報告、用戶使用說明手冊,以及搜索資料和信息的能力。英語課程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英文文檔以及用英語寫作產品說明書的能力。軟件行業的工作大多單調枯燥,通過多彩的體育課程,增強學生體魄,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這些人文課程的開設,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的性格培養,而這種任務素質的培養不僅僅是軟件專業從業人員所需要的,更是所有職業人應該具備的。
(4)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學習中。通過老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言傳身教,養成規范代碼的編寫習慣。軟件行業的模擬工作環境比較容易實現,在學生的團隊項目開發實踐中,可以為學生創設企業仿真開發環境,建立和企業一樣的管理機制、作息時間、例會制度。讓學生養成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讓學生更早地適應社會,盡早適應工作環境,對自己將來所選擇的職業有充分的了解,從實踐中尋找不足,在團隊中鍛煉自己的社會能力。
(5)改革考核方法,增強獎勵制度,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增加職業素質考核內容,促進職業素質的提高,采用多種考核形式。加強對平時學習的考核力度,以過程考核的方法,增加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綜合素質考核。例如通過卷面成績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分組模擬項目的開發來考查學生與小組同學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分數由老師和小組同學的互評而綜合得出;通過項目進度匯報及總結,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促進職業素質的提高。與此同時,還應該增加獎勵制度,如學生在軟件設計競賽,或在創新實驗項目中有突出表現的,應給予相應的獎勵,促進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
4 總結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中指出,當前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構不盡合理,質量有待提高。我們應該把職業教育的重點放到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教育上,讓學生能夠在將來更快更好地適應企業,也能讓企業在高職院校中挑選到合適的人才。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的方面盡快跟上經濟的發展,縮短職業教育與職業需求的差距,真正使高等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2015年度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項目號:419050551230)
參考文獻
[1] 吳曉義.“情境—達標”式職業能力開發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 嚴雪怡.教育分類、能力本位與廣義的職業能力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07(7):11-13.
[3] 徐朔.論關鍵能力和行動導向教學——概念發展、理論基礎與教學原則[J].職業技術教育,2006(28):11-14.
[4] 戎小群.提高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11):117-118.
[5] 趙志群,莊榕霞.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測評研究[J].職教論壇,201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