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甜甜
摘 要:巧用素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45分鐘課堂效率的需要,也是讓思想政治課程由過去的枯燥乏味的說教式變為學生喜歡的新穎有趣的新課程的需要。在政治課堂中,應通過巧用各類素材,營造生活化、民主化的學習氛圍,使政治課堂更精彩。
關鍵詞:素材;政治課堂;學習興趣
高中思想政治課理論性較強,大多原理比較抽象枯燥,與現代中學生的心理、年齡有一定的差距,同時很多學生認為政治就是講些大道理,講套話空話,在這樣的背景下,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講得少了,學生又聽不懂;教師講得多了,很可能變成“一言堂”,變成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要改變這一窘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摒棄舊的教學觀念,借助多媒體巧用素材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打造高效精彩的課堂。
一、在政治課堂中巧用素材的必要性
新課程改革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高考改革中對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終身學習的要求都決定要重視素材的
運用。
1.學生積累素材,全面學習的需要
在信息化、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高度發展的現實生活要求學生具有全球視野,世界眼光。如今學生大多使用手機,但是他們更容易被庸俗、低俗、媚俗信息所吸引,對時事新聞、史實故事無心關注也不感興趣,更多把素材積累寄托于課堂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只將學生的視野定格在學校、課本教學素材這一狹隘的范圍內,要讓學生走出校門、課本,走向社會,去體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的教學素材,通過課堂引導,巧用素材吸引他們的眼球,讓他們在課余時間關注有益信息,體驗生活并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2.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需要
中學思想政治課程內容為馬克思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的基本知識,從學科內容看,包含的基本原理和理論多,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一味地局限書本的教材事例和知識,會導致學生對政治課不感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智力潛能并使之處于最活躍的狀態。為此,必須提高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這是我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巧用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的素材,解釋印證書本內容,激發興趣,互動教學,提高效率。
3.新課程改革持續深入發展對課堂教學的需要
教育部在2004年頒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這一標準要求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更加注重時代感、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隨著這些年的實踐以及改革的深入發展,顯然對高中政治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師要不斷地勝任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就必須巧用各類素材,豐富課堂內容,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實現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以此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出色地完成新課程的任務。
4.高考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高考改革的總體目標即《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表述“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
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因此,在今后的政治課堂中,需要通過各類素材創設情境,設置疑問,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會運用知識明理思辨。
二、如何巧用各類素材,讓政治課堂更精彩
思想政治課需要巧用各類教學素材來解釋、說明、印證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素材包括:生活現象、社會現象、熱點問題、科研動態、經典名言、詩詞俗語、各科知識、廣告用語、網絡新詞、課外閱讀,只要留心,都能夠發現并積累思想政治課教學素材。
1.巧用生活案例,貼近學生實際
新課程理念提出:“回歸生活,關注學生現實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生活化的探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探索。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當孩子意識到學習是教育他的時候,這樣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有一位教育家說:“不露痕跡地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關于不露痕跡地教育,特別是思想品德課如何來體現無痕跡教育更為重要。我認為,讓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化整合,才能在構建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我在教“價值與價值觀”時,引用我校高年級同學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勇救同年級學生的事跡。小曾勇斗行兇歹徒,身負重傷。事后小曾說“如果重來一次,見到那種情況,肯定還會沖上去,不過會想些辦法,盡量更穩妥些”。他的行為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因此獲評“省見義勇為”稱號。然后讓學生思考,小曾同學的人生價值在哪里?是如何實現的?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辦?學生各抒己見,我及時引導學生看書,水到渠成歸納書本的道理:人生價值在于創造價值,有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它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救人的時候不能盲目沖動,應該有勇有謀。學生不僅學到知識,也樹立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總之,政治課堂中,要適時地、有選擇地運用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案例,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更培養了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
2.巧用視頻圖片,豐富課堂內容
教學中如果能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通過圖片、視頻等電化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使抽象化、理論化的知識具體化、感性化,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讓政治課堂更精彩。思想政治課程的性質決定我們上課舉例必須堅持以正面事例為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去感化學生,培育學生;同時也要通過適時適當的反面事例的分析,通過正反素材的對比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美丑。在講到“我國民主真實性特點”時,我借助多媒體放映西藏廢除農奴制前后人民由悲慘境遇到過上幸福生活的對比圖片,讓學生能夠形象體會:隨
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西藏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得到更好的尊重和保障,人民權益得到充分的實現。在講到“我們的民族精神”時,我播放首位中國達人秀冠軍劉偉的視頻,從小因意外事故失去雙臂卻用雙腳彈奏鋼琴震撼全場,觀眾都為之動容,學生看完他的故事內心也有很大的觸動,深深感受他身上的勇敢無畏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恰當、適時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能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身臨其境地體會課本上的道理,使課堂教學內容豐富、生動形象,學中有樂,樂中有學,事半
功倍。
3.巧用時事新聞,延伸課堂教學
思想政治課有很強的時效性,當今世界科技不斷發展、社會生活日新月異、國際國內形勢也在變化,教材所提供的事例材料難免會有滯后性,而理論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政治教師僅局限于抽象的理論推理,會降低教育教學的趣味性,此外,還有我們學科的特殊性,因此,必須將課堂教學和時事新聞相結合。我們平時可以從報刊、微信和手機新聞等傳統和新興媒體上摘錄和搜集一些教學資料,同時也積極鼓勵學生看電視新聞節目,瀏
覽報紙,把當前的社會熱點和教材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習政治生活第五課“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剛好可以結合每年兩會的議題和內容,讓學生明白“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有關知識,以免混淆,同時也可以掌握基本的政治常識。在學習“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時,結合當今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中各國立場的異同來說明“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礎,利益的差別是沖突的根源”。除了時事新聞還可以運用一些社會新聞、娛樂新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教學中,我會針對新聞素材與教材的結合點,精選案例,以例說法,延伸課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巧用史實經典,豐富學生知識
在古代,文史哲基本上是不分家的,文中有史有哲,史中有文有哲,哲中有文有史,互為表里,相互為用。在我們的政治教學中,我們經常強調用史實、典故、古詩文等來輔助政治教學。當前很多學生更多地看到社會詬病從而將矛頭指向黨和政府,質疑黨的領導和執政能力,對此,教師應從歷史角度,引用三大史實“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以及辛亥革命運動”來說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在說到我們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時,比較四大文明古國,以此證明只有我們的中華文化沒有被同化、被中斷、被湮滅,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國家主席2013年三次親近儒家,在紀念孔子誕辰時,他在講話中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強調要重拾傳統文化。而在“生活與哲學”中就離不開對文言文、詩詞典故的學習和解讀。“華佗看病對癥下藥”“同時問孝孔子卻有不同的回答”,讓學生體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讓學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將政治教學和史實經典巧妙結合,可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在政治課堂中,巧用各類素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
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有助于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和運用素材。而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也要留心生活、關注時事、廣泛閱讀,搜集和提煉素材,在課堂上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適度地運用素材,從而使政治課堂更加生動精彩。
參考文獻:
[1]歐堂金.巧用生活素材,提高政治課堂教學實效[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09).
[2]李二文.時政熱點在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2(1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