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英才
摘 要:微視頻學習已經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尤其在信息技術學科領域優勢較為明顯,有技術、計算機與網絡。通過對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型課堂的優勢、特征、教學模式與評價方式等多方面進行論述,充分闡明了微視頻的有效運用能夠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效益。
關鍵詞:微視頻;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型課堂
微視頻指相對較短的、具有連續畫面的視頻片段,可通過PC、手機、攝像頭、DV、MP4等多種視頻終端攝錄或播放。在國外,教學使用的微視頻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們主要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錄制一系列1~3分鐘的教學視頻。
一、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型課堂的學科優勢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消除學生基礎差異的前提下,讓其在掌握技能的基礎上,逐步適應信息生活,實現信息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初中生的獨立性較強,一般思維活躍,喜歡標新立異,自主學習能力逐漸突出。
微視頻的誕生為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學生有用于觀看微視頻的計算機,有獲取視頻資源的網絡。教師擁有微視頻制作最前沿的制作技術。此外,信息技術還是一門相對開放的學科,為基于“微視頻”的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型課堂的主要特征
以學定教:是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型課堂核心特征,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確定微視頻教學內容。“學”是指學情,一是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與能力;二是要把握學生的學習需要;三是指學齡的基本特征和課標對學齡段的基本學習要求;四是指教學內容,教師應認真研讀課標與教材,精準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微視頻輔助。
多學少教: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具體體現,是指學生要充分利用微視頻開展自主學習,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課堂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品質,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全過程,在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相互鑒別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體系,激發學習情趣。
學教互動:是學生基于微視頻高效學習的具體要求,包括“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兩方面。“師生互動”是師生雙方平等地參與和分享課堂上的微視頻教學;“生生互動”即學生微視頻學習之后的互助合作學習。
精教精學:是教師對于微視頻設計與學生基于微視頻學習提出高要求。“精教”是指微視頻教學要目的明確、設計精致、數量適當、突出重點;“精學”是指學生基于微視頻學習要充分發揮微視頻的優勢,能夠通過學習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課堂創新教學模式
目前,信息技術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等,這些教學方式讓學生學得快也忘得快,不能很好地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微視頻的出現則很好地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缺陷,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微視頻具有隨時學、重復學、重點學、選擇學等優勢,避免了沒有聽清或聽懂老師講解而囫圇吞棗的現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型課堂具有固定的教學模式,主要由“微視頻輔助自學”“把握問題合作學”“交流展示深化學”“總結反饋鞏固學”四部分組成,具體模式結構圖如下所示:
■
四、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課堂改進教學評價
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課堂評價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課堂針對教師評價的主要特點:(1)具有較強的制作微視頻的能力;(2)能夠很好地把握微視頻的切入點;(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微視頻自主學習的能力;(4)利用微視頻突破教學重難點的能力等。針對學生學習評價的主要特點:(1)全方位獲取微視頻的能力;(2)運用微視頻自主學習的能力;(3)基于微視頻的探究合作學習能力;(4)學
生基于微視頻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等。
教師對微視頻制作的內容要進行細致研究,哪些要用,哪些不要用,要用的內容用多少,怎么用都要研究。學生對微視頻可以做到課前、課上與課后連貫用,學校與家里結合用。
五、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課堂開發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包括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校外資源包括網絡資源等。微視頻可以發布于網絡,是一種很好的網絡課程資源。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設備的不斷更新,微視頻資源獲取的方式越來越簡單、便捷,教師也很容易在課前制作和課上使用微視頻資源。微視頻制作工具較多,功能較大的有Camtasia Studio
軟件。
當微視頻制作好后,可以按照信息技術教材的章節分門別類地上傳到自己制作的視頻專題網站或優酷、土豆等專業視頻網站。
通過網站發布,微視頻課程資源實現了有效共享。
總而言之,基于微視頻的初中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型課堂不僅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是一種課程資源。
參考文獻:
馮文靜.微視頻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首都師范大學,201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