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
摘 要:信息技術中融入師生互動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完成高效教學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介紹信息技術教學現狀,提出信息技術教學策略,詳細的闡述多樣化教學方法和互動教學平臺的運用,最終為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提供方法支持。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師生互動;實踐探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341-01
基礎教育改革中,倡導積極、健康、和諧的師生教學互動,這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推動師生成長。信息技術總體的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獲取、加工和管理信息的能力。
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現狀
1、積極方面
(1)重視課堂互動教學
根據調查了解到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轉變,更為重視教學過程和豐富教學內容,課程改革的逐步推動,教師已經了解到互動教學模式開展的關鍵。比如,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主動融入互動教學模式,新的教學理念融入,為學生營造一個互動、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積極主動的師生活動,教學效果也隨之提升。
(2)策略教學法帶動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容易發現,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更為重視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類交流不但要包含知識層面的交流,更需要情感交流。并且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優勢,通過充分運用網絡共享平臺,演示操作,展示實例作品,講解分析具體教學內容知識點,能夠清晰明了的傳遞課程內容,并給學生提供直觀的互動學習模式,學生可以感受到強烈的圖文并茂的感官刺激,使得課程內容直觀化、形象化、通俗化。為學生組織、討論和交流創設良好的外部條件,這將有利于知識構建。
2、存在問題分析
(1)互動不真實
課堂教學中的很多互動浮于表面,其互動內容沒有更多的實質性,并且單一化的互動模式,思維碰撞較少,所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很多時候都是走過場。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加強師生互動,需要通過提問刺激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但因為學生多數情況下的回答比較機械,很多問題不能刺激學生高層次的智慧活動,問題的提出很常規,比如,意義是什么、怎么操作、概念,要不就是課本上現成的答案,要不就是很寬泛的一個答案,學生不能靈活把握,很多問題重復率也較高,因而當前課堂提問的明顯問題是缺乏教師的深入啟發,學生也沒有針對具體問題做出深入探究,所以學生心理不能獲得滿足,導致學習上出現疲憊感,隨之學習興趣也慢慢變淡。
(2)互動教學不平衡
互動教學不平衡主要是教師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上失當,走向兩方面的極端,一端是絕對控制學生的預設信息,另一端是讓學生自由發揮,沒有引領學生的思維。分析課堂角色中,因為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需要定位師生關系,因而在主觀和客觀的師生互動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很多時候呈現出消極被動的狀態。教師作為教的一方,需要主動發起互動,課堂上怎么教、教的方法、教的步驟都需要教師設計和實施;學生作為執行者,要聽從教師的指令,只能圍繞教師的教學設計被動參與課堂活動,所以整個活動過程中包含強烈的不平等。
二、互動教學策略
1、民主平等的師生觀
師生關系是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建立的一種較為特殊的關系。其中民主、平等、和諧是教學活動中良好氛圍形成的關鍵,這樣才能形成教師愿意教,學生愿意學的情境,學生人格以及整體的創新思維也將得到良性發展,這樣師生之間才能形成學校共同體。當前因為知識的多元獲取形式,師生之間無論是知識、思想方面都產生重要的角色變化,所以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知識觀和教學觀,重視師生關系的重構。教師也要在認知、情感等各個方面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以及尊重,運用平等的方式對待學生,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優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自信心,另外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單向、被動的接受成為師生教學活動的發展主題。另外教師在這里要轉變角色,轉變原有的知識傳授者到課堂互動的領導者[1] 。
比如,在講解有關word的各個相關知識點(字號、圖片、藝術字)等內容,教師如果運用課件逐一講解知識點會占用大量課堂時間,并且知識點較多學生聽完后也容易遺忘,如果每堂課教師講解一部分知識點,那么學生也是跟著教師鼻子走,吸收消化都不是很到位,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先給學生展示優秀的板報,讓學生說出板報的具體差異和出現的亮點,學生在這個過程會踴躍的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簡單的介紹一些板報的制作方法,比如說板報中的字體、字號等,然后羅列出各類操作方法,通過網絡平臺給學生共享,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自己制作板報,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設計出不同難易的板報,如果學生不熟悉操作過程,可以查看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共享資料,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解決,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的講解相關知識點,這就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2] 。
2、多樣化的師生互動平臺
網絡技術的日趨成熟,現代教育已經開始(下轉第3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