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睿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學生課堂上重要的學習形式,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視角出發,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目的,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組合作學習;知識能力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課堂的重要組織形式。然而,由于教師觀念的滯后及操作層面上對學生缺乏有效的指導,都影響到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找到合作學習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策略,對合作學習更好地實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不注重實效
小組合作學習,不能只講求“形式”而不重“實質”。在讓學生合作時常會見到這樣的情形:學生只是圍坐在一起,并沒有按老師設定的目標進行。有的在埋頭寫作業,有的則沉默不語,還有的三兩人頭碰頭在聊天,這種情況完全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合作學習是否有效,關鍵要看面對某一問題,小組成員是否通過自由發表見解、思考辯論、綜合分析來解決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理解合作學習的內涵,關注深層次的問題。
2.小組成員的有效參與不均衡,個別人幾乎控制整個小組的發言權
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實踐中,由于組員的學習基礎與能力不同,時常看到“好生講,差生聽”的局面,能力強的學生參與機會明顯較多,代表小組匯報的次數多,在小組活動中起著支配作用,而內向的或反應較慢的學生則無所事事,不能積極參與、體會不到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成就感,漸漸地他們對小組合作學習失去了興趣。
3.小組合作討論的時間不足,教師為趕教學進度,草草收場
在一些課堂上,往往是學生才開始合作幾分鐘,剛進入狀態,或是只有個別小組先完成了,教師就宣布討論結束,讓各小組匯報成果,把合作學習變成走過場。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養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在一次聽課中,看到一位老師在上“大氣壓強”一節課時,講到活塞式抽水機工作原理,讓學生參照課本圖示,分組討論活塞式抽水機利用大氣壓向上抽水的工作過程,學生剛開始討論,老師就開始問:“討論好了沒有。”結果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好了”。但事實上,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沒有完全理解活塞式抽水機的工作過程,表述根本就不清楚。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裕的合作時間,忽視了對學生合作討論、表述技能的訓練與培養。合作學習的價值就無法體現。
4.課堂上不依據問題需要,隨意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開展不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碰見問題就合作學習,根本不考慮問題的價值。重點、難點需要討論,很簡單的問題也要討論,好像只有小組討論了才算是體現了新課改精神。實際上,課本中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學生意見基本一致,根本沒必要浪費課堂時間進行合作學習。而對于太難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浪費了時間,也不得其解,徒勞無功。在教學中,如果不假思索,每課都是小組討論,該合作的合作,不該合作的也合作,就會走入小組合作學習的誤區。
二、針對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的解決策略
1.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新的課程理念,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都得到發展。因此,新一輪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大力弘揚以人為本,既要讓每個學生獲得基礎的知識,又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是為學生創造一種適合于學習和發展的環境。因此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全面發展轉變,要讓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只有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新理念,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才能為搞好小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
2.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一是預習習慣。預習是學生獨立獲取基本知識的重要一環,在導學單的指導下,讓學生學會先學,教師后教,學生已經懂得的知識老師不再花費課堂時間,學生不理解的,教師點撥答疑,疑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不僅有效地利用了課堂時間,而且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二是勤于思考的習慣。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必須對問題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后方能有自己的見解,此時合作學習才更有意義。三是學會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會圍繞中心話題發言,語言要清晰,見解要有理有據,對別人提出的質疑,要耐心解釋。
3.科學進行小組建設,為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分組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前提,集體活動應分組分工合作完成。教師在組建合作小組時,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則。一是小組成員人數以4~6人為宜。人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個體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動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優勢互補”的原則。依照學生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性別等方面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組都有各個層次的學生,為各小組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
4.力求小組內人人有事做,確保組內成員的參與度和參與率
為了使更多的學生獲得課堂的發言權,為了使組內集體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避免少數優等生主宰整個小組的情況發生,在組織合作學習時,要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如“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并且成員的角色分工應該是動態的,采取輪流擔任的方法。每小組確定好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職位。這樣給每個學生都提供發展的機會。從而避免了完成任務只是少數學生的個人表現的現象,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更好地加強了團結合作精神。當然為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教師要特別關愛學困生,提前做好學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積極動手,大膽發言,勇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說錯了也要說出來;其次,在組內應讓學困生先來回答較為簡單的問題,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中等學生再做補充,優生可以回答難度較大的題目或者總結結論。
5.精心設計問題,使合作、討論充分發揮其預期的作用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課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預設的問題要能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要能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如果課堂生成了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則更生動、更有意義。所以,合作學習的問題不論預設還是生成一定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和思辨性,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才更有價值。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能力提升,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而成為課堂的重要組織形式。本文的探討也許只是“冰山一角”,教師要繼續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探索,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和解決新的問題,以更好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張曉婧.小學高年級課堂合作學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