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莉
摘 要:語文源于生活,生活孕育語文,語文和生活息息相關,教語文就是教生活。語文教學已不僅僅停留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將生活融入語文課堂教學,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就語文教學如何生活化作一些淺層的分析,旨在探索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關鍵詞:教學資源;教學形式;教學情境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孕育語文。將生活融入課堂,不僅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也是培養學生應用語文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好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由此可見,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語文教學與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教師只有把教學立足于現實生活并為現實生活服務,教學才會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那么,怎樣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學資源生活化
語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美國教育家華特很早就提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教科書、工具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報廊、各種標牌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語文大師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跟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有廣告牌;買東西,有附帶的說明書,到處可以學習語文。”但是,這些生活中本身就存在的語文資源,如果教師不加以合理引導,學生就會視而不見,相反,教師適當地加以提醒和點撥,學生就會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從而在生活中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
生活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其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資源。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植根于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壤,使其永葆活力。
二、教學形式生活化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也應是多姿多彩的,要與生活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的真諦;教會學生收集生活中一切有用的資料,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語文技巧,隨時隨地學語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賦予教學以生命本色,啟發學生的思維,引領他們去發現,去體會。我們可以借助藝術手段,采用音樂、繪畫、表演等方法,激勵學生自主探究,勇于實踐,進行創新性學習。我們在語文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大膽地走向講臺自我展示,唱歌、跳舞、朗誦、表演、看電影、做游戲……凡是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形式都可以采用。
例如,在教學《雷雨》這部話劇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將課文編排成課本劇,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學生通過各自角色的臺詞、動作、表情等,成功地塑造了大礦業主周樸園的自私虛偽;勞動婦女魯侍萍的善良正直;工人階級魯大海的勇敢頑強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使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同時,學生也通過參與舞臺劇,不但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的把握,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也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社會的大雷雨即將到來。
三、教學情境生活化
課文是對生活的反映,而生活是個萬花筒,學生的閱歷和見識畢竟有限,對文章的理解難免會出現一定的偏差。這時,教師合理地創設情境,向學生提供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信號刺激,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把實際生活中的事物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也有助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這不僅能使書本知識、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還克服了學生感官的局限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語文課堂效率。
例如,王維的詩歌最大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而,在教《山居秋瞑》這首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誦后,分析詩中所描繪的藝術畫面:一輪清朗的明月透過山間的松林,留下斑駁的疏影;清冽的泉水歡快地跳過山澗,猶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茂密的竹林里傳來一陣歡聲笑語,那是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完衣服正嬉戲打鬧著回家;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的寧靜。這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圖幽清雅致、寧靜平和。一邊讓學生概括,一邊用多媒體演示出相關的畫面,通過畫面,把學生帶入情境,感受詩中的景象,從有限的畫面聯想到無限的畫外。看著這遠離世俗、世外桃源式的美景,學生無不流露出陶醉和神往。學生進入了聲情并茂的美境,不僅可以活躍他們的思維,還可以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詩句,教學效果自然得到提高。又如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意境清遠,調筆深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播放《但愿人長久》這首曲調優美的歌曲,讓學生在聽歌的同時體會詞的意境,不僅深入理解了詞的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總之,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正如朱熹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擁有生動的語文課堂,要使語文課堂能夠成為學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長的一片芳草地,就必須為語文教學注入生活的氣息,把語文課堂還原成生活的窗口。語文教學只有扎根生活這片沃土,有生活的源頭活水,才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盎然春意!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胡國樞.陶行知新論[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王玉生.中國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