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
摘 要:高中地理是培養學生地理文化知識的基礎渠道,是發展學生敏捷思維的獨特科目。在新課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應以科學的方法取代傳統陳舊的方法,應以各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深化學生的地理信息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生活實際;信息技術;合作探究
有效教學是學生以最優形態獲取最大知識價值的一種過程,是教師以先進、科學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體進步與發展的一種形式。在新課程理念的深度感召下,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自身教學行為、方式及結果的有效性,必須以各種卓有成效的策略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意向,讓學生由知之變為樂之。
高中地理知識具有內容豐富、實踐性強、應用性廣泛等特點。針對高中地理中繁雜的知識點,我們不僅要以理科思維進行透徹分析,還要以文科思維進行融會貫通;我們不僅要以現實情境為教學基礎,還要以信息技術為內容展現,更要以合作探究為挖掘根本。
一、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將生活與地理知識融為一體
實現高中地理教學效益的最優化,就要充分挖掘和探究高中地理知識的本質規律。高中地理是對地理事物及現象的一種反應,是對現實社會、環境、生產、生活等的一種解說。所以,在高中地理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側重于通過生產生活實際來進行地理知識的綜合分析,以生活中事實材料的歸納總結來推導地理知識的規律,以生活現象挖掘地理知識的規律及成因,以生產生活為教學活動的主要脈絡,以生活中各種地理信息的收集、處理、利用等補充和豐富地理知識。教師在教學時要緊密聯系學生周圍的具體事物和現象,要以國家經濟及環境的具體發展詳情為熱點,要鼓勵學生走進自然、走入社會,以此達到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同步發展。
二、合理選擇信息技術形式,將技術與地理知識相互整合
地理知識的學習,必然離不開一些實際位置、城市、交通、湖泊等一些實際性事物。掌握好這些地理事物的特點與規律,僅僅依靠課本知識是不夠的。在新課程改革的視角下,教師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力量突破課本教材的局限,以信息技術資源的廣泛與厚實拓展高中地理的教學范圍,以信息技術圖文并茂的特點為高中地理教學做鋪墊、做陳設,讓學生在優美的圖片、生動的短片下感知地球上的滄海桑田,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具體展現中領略山川面貌,讓學生在信息技術形象動態的折射中參悟社會風貌。例如,在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搜索有關荒漠化資源,進而向學生展示更多關于荒漠化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在親自觀看中感知荒漠化的嚴峻形勢,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知地球環境惡化的嚴重局面,以此激發學生愛護環境、愛護自然之情。
三、鼓勵小組合作探究,將思維與地理知識共同開發
達成高效的教學效益,不能僅僅依靠教師,更要以學生主體為基礎。以學生主體的自主探究、自我建構為教學主導是對新課程理念號召的一種響應,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突破與解放。在高中地理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嘗試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地理知識的深厚內涵,鼓勵學生以開放的思維形式斬斷地理知識的縱橫交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共同探討、共同發展進步。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領高中地理教學的發展,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互勉互勵中健全人格、深化意識,讓學生的文化知識、品質素養能夠在此過程中得以深入培養。
總之,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學,不僅要建立在現實生產生活的基礎上,還要充分整合信息技術的優越性,不但要充分挖掘地理知識的內在本質規律,還要發掘學生主體的內在潛能。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張瑜.地理教師課堂教學中媒體呈示行為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2]易桂芳.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