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金龍
摘 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任務應當具備的“目的性”及“層次性”兩個基本特征進行了分析與探索,旨在切實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任務的有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教學任務設計;有效教學策略
現代素質教育理念提倡任務型教學方式,即教師在展開具體知識點講解之前,有選擇、針對性地為學生布置與將要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或獨立或合作,最終完成學習與掌握知識點的目的。任務型教學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那么,鑒于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開放性、靈活性特征,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確保教學任務設計的有效性呢?筆者對此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一、確保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任務的設計必須具備明確的目的性特征
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設置教學任務時,首先應確保其具備明確的目的性特征,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以任務為媒介,在后續的學習活動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多媒體作品的集成發布”這節內容相關知識點的教學活動中,我就為學生安排了一定的學習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之前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將一個尚不完善的功能板塊集成一個完整的多媒體藝術作品,具體要求如下:
1.為各個導航按鈕設置超級鏈接功能;
2.將特定的背景音樂加入到多媒體作品中;
3.將特定的視頻段落加入到多媒體作品中;
4.對多媒體作品中的某些對象進行自定義動畫功能設置。
如此,學生在嘗試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便對這節內容真正要學習到的知識點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為其接下來能得以對學習內容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確保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任務的設計必須具備明確的層次性特征
新課標提倡“面向全體學生展開教學,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可是,由于家庭教育環境、受教育經歷、學生個體學習態度及習慣等存在差異,學生與學生之間在信息技術這一課程上的基礎也略有不同。這就決定了我們高中信息技術一線教師在教學任務的設計過程中應當針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出具備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
如,針對學習基礎較弱的部分學生,教師應當從其實際情況出發,盡量為他們設計一些深入淺出、相對來說難度較小的任務,旨在幫助他們完善知識結構體系、樹立他們學好信息技術課程的信心;而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來講,教師則應當投其所好,適當提高學習任務的水平與難度,這樣既能保證學習任務的有效性,同時又能顯著提高這部分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學習任務的設置有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的自主性,極大地順應了教育教學規律。為此,高中信息技術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務必要想方設法確保任務設計的有效性,如此,才能在保證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良好教學效果的同時真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與發展。
參考文獻:
張燕紅,譚煥祥.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和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0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