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確,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本文筆者對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做了認真地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087-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確,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不高、課外閱讀量少,導致口語交際能力、作文能力較低,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了閱讀教學的順利完成和顯著成效:閱讀興趣不高。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影響,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多數學生讀書積極性較低。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課外閱讀更是囫囫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沒有良好的閱讀環境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差,很少買書。還有缺乏資金,不能建立一個象樣的圖書室,藏書少,僅有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受到限制,達不到預期效果。針對農村的實際,要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筆者認為應從課堂、課外及資源開發三方面入手:
一、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授給學生閱讀方法
1、先扶后放。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經歷從低到高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家長教給他們基本的閱讀方法,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他們進入閱讀的“大門”。訓練閱讀能力的目標最終是使其成為獨立的高效率讀者,但這并
不能一揮而就。在訓練開始之際,教師和家長應當通過示范、提醒、啟發等方式“扶”他們一把;隨著學生對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閱讀水平的提高,則應該減少幫助與干預,慢慢放手。
2、先易后難。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恰當材料,有易到難是極重要的。一般而言,閱讀材料中生字詞不超過字詞總數的5%。在題材上,學齡前的兒童以童話故事、短小的詩詞為主,小學生閱讀材料應以記敘文為主,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為輔,意義明了、朗朗上口的短詩、兒童詩也可以。在文體上,童話、傳奇、民間小故事也是為小學生喜歡的。另外也以讓孩子看報紙上的短新聞。
3、先單篇短章,后讀成本書。有時教師和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讀課外書沒有恒心,一本書讀了個開頭就擱下。其實,讓小學生硬著頭皮攻讀“大部頭”原本就是不恰當的。“大部頭”中信息量大,其中關系錯綜復雜,要求讀者有較好的記憶力、連貫能力,否則讀到后頭忘了前頭,始終一團亂麻。而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剛剛發展,即便堅持讀完”大部頭“,也免不了糊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應讓小學生讀單篇短章,再視具體情況指導小學生讀簡本巨著或“大部頭”某些章節。
4、先精讀后略讀 精讀側重于閱讀理解、領悟與分析;略讀側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讀與略讀都是最終應掌握的閱讀方式。不過,由于小學生閱讀能力有待發展,而且其任務側重于獲得堅實基礎,所以精讀的訓練在先。精讀訓練基本過關,才可以進行略讀訓練。
三、開拓閱讀視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五彩斑斕的鄉土文化是我們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后,要找準切入點,順勢引入到鄉土教材的學習,這樣既豐富了課堂資源,活躍了學生思維,又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弘揚了鄉土文化。魏書生曾說:“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鉆研天地,鉆進去,入了門,就會感到無窮的樂趣。”所以,語文教學不能只在由四堵墻圍成的物理空間中進行。優秀的語文老師,就在于他能把學生的目光由課內進而引向課外那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使學生能在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增知識、長才干。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首先學校可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讓家長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其次,國家在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事業應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應多方集逐步完善教學設施。用大課程觀,整合課程資源,綜合設計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尋求學科間的有機滲透。才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方法有很多,但我最后需要強調的是:語文教師一定依據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