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樹禹
【摘要】中學階段正是一個人形成道德觀念,理想信念的重要階段,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教育在歷史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學會做人,這是歷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關鍵詞】歷史教學 樹立 人生觀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中學正是一個人形成道德觀念,理想信念的重要階段,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教育在歷史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學會做人,這是歷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個人認為,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一、以史為鑒,學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美德,是人生幸福、快樂的主要源泉。
在追求人生幸福和快樂的過程中,寬容是一種必須具備的優秀品質。教師教會學生的,除了積極的人生觀以外,更應該教會學生懂得寬容。寬容了別人,等于善待了自己,它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輕松,快樂。
在學習七年級歷史《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時,課本中有吳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在學過這個故事后,請學生談自己在這個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學生通過討論會得出結論:有志者事竟成。我再進一步追問:你贊成勾踐嗎?學生們會異口同聲的回答:贊成!我會說:我不太贊成。學生們會充滿疑惑,我解釋說:如果從勾踐臥薪嘗膽、發奮圖強實現自己的理想來看,我是贊賞的,但是,做為一個人,他臥薪嘗膽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爪還爪,以牙還牙” 報復他人,這種建立在復仇基礎上的奮斗是不可取的,是狹隘的。我們的奮斗應該是建立在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為全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奉獻自己力量的基礎之上,只想到自己的仇恨、想到自己的人,是自私的、偏執的、狹隘的,做人應該心胸廣闊,應該能夠寬容他人。
我們應該學會寬容他人,還要能寬容自己的敵人。有人曾經批評美國總統林肯對待政敵的態度:“你為什么試圖讓他們變成朋友呢?你應該想辦法打擊他們,消滅他們才對。”“我們難道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們成為朋友時,政敵就不存在了。”這就是林肯總統消滅政敵的方法——寬容敵人,將敵人變成朋友,而不是對敵人曾經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念念不忘。
二、樹立崇高的理想,開闊心胸
理想是什么到達成功彼岸的燈塔。崇高的理想是激勵人們積極進取、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一個人具備開闊的心胸的內在基礎。一個人失去了理想,就失去了精神依托;一個國家、民族或政黨失去了理想,就失去了精神支柱。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都在追逐名利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眼中只有自己的得失,目光變得越來越短淺,心胸變越來越狹隘。學生是社會的個體,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在成長的過程中道德逐漸扭曲,心靈逐漸的迷失。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在教學過程中,要促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開闊學生的心胸。教師要引導學生起心動念不要總是想到自己,要推己及人,再到社會,國家甚至人類。
學習《第二次科技革命》時,我會提問:毛澤東、華盛頓、愛因斯坦、牛頓這些人中,你認為哪一個對歷史的發展貢獻大?學生們見仁見智、眾說紛紜。在聽取了學生們的觀點之后,我會說:大家看法很好,也很有道理,但我認為,看一件事情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愛因斯坦、牛頓這些科學家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更大。政治家解放了一個地區的人民,而科學家解放的是全人類!科學家創造的科技成就不是局限在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地區,而是改變了世界、造福了全人類,對整個人類的發展產生的深遠的影響,對人類的解放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崇高的理想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有了這“浩然之氣”人就會“至大至剛”,才能達到禪宗六祖慧能所說的: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能“闊”才能“容”,才能拋開小我的自私自利,個人的榮辱得失,逐步形成寬廣的胸懷。
三、心懷天下,勇于擔當
人,應該是將自己與國家、民族甚至于人類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為他人的服務中,實現自己的的人生價值。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同時,也只有心懷天下,才能深刻理解為人民服務的內涵;唯有勇于擔當,才能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學完《戊戌變法》一課后,我的結束語是:總有一些人,他心懷天下,勇于擔當,當國家和民族面臨困境之際,他們拋開個人得失,把自己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的生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翻開史書,有一種精神在照亮著歷史前進的方向,那便是心懷天下,勇于擔當。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實現理想而東奔西走孔子;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當時“積貧積弱”的現實的商鞅;新文化運動中,為了喚醒沉睡的中國人的魯迅……這種氣度叫做胸懷天下,這種信念叫做勇于擔當!
面對當今這個人生觀、價值觀混亂、世俗的社會,作為一名教師,我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少年強則國強”,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培養學生開闊心胸,習善成性,學會理解,學會寬容的為人理念;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心懷天下,勇于擔當,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為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