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培文
摘 要:寫作來源于生活,不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就無法進一步解決“怎么寫”的問題。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搜集作文材料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搜集作文素材的意識,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多積累素材。
關鍵詞:寫作;引導和培養;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蓋房屋離不開建筑材料,做裁縫離不開制衣布料。同樣,寫作文離不開作文材料。這些作文材料從何而來?從生活中發現的各種素材中來,生活中的素材越豐富,作文時選擇的余地也就越大??梢姡e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多么重要。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和觀點:
一、從生活中捕捉素材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就告訴我們作文的素材問題。生活是作文的源頭,小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的事物多,見識廣,視野開闊,感受就會深刻,寫起作文來就會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小學生的生活空間廣闊,內容豐富多彩。學校、家庭、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都是學生可以進入作文的鮮活材料,但這些材料的選擇,必須借于對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觀察是說話的前提,是思維的基礎,沒有細致的觀察,學生是不能把話說清楚,把文章寫具體的。因此,老師要有目的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觀察社會、觀察自然,留心周圍的人、事、物。用心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感受生活脈搏。運用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擷取材料,不斷充實,不斷豐富。根本上說,就是讓學生捕捉素材,開啟學生的寫作源泉。
小學生“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智能發展還處于低級階段,意志的內控力弱。因此我們要根據兒童的特點,先指導定向觀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并創造性表達的欲望。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演講比賽,在班級中定期舉行信息交流會,讓學生將個人收集的材料,進行交流,以擴充活動效果,使每個個體都能獲得全體的信息量,從而使他們感受到“處處留心皆文章”。這時老師需要寫下激勵性評語,當眾宣讀,表示贊賞,激發學生對留心觀察的濃厚興趣。在此基礎上,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天地,隨時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有趣的事物。學生一旦養成了隨機留心觀察的習慣,他們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會不斷增強,從而頭腦里的材料也就越來越豐富,寫作文時便會“文思泉涌、得心應手”。
二、從文本中積累素材
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范性強,是我們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老師要充分利用課堂資源,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廣泛閱讀,該背的課文要背誦如流,該記的內容要滾瓜爛熟,讓學生在閱讀中接受“美文”熏陶,體味謀篇布局之妙,達到善于借鑒,運用自如的目的。同時要求學生隨課堂摘抄優美詞句。因為,要使文章表達精彩,首先要有優美詞句的排列組合。這些從何而來呢?主要靠平時的積累。要求每個學生備有一個優美詞句本,每學完一課,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摘抄在本子上,互相交流,有些詞語還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練習寫話。這樣日積月累使學生獲益匪淺。
如教《翠鳥》一文后,我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從靜態到動態,又從顏色到形體等描寫翠鳥的外形,使學生認識到作者是這樣抓住翠鳥羽毛鮮艷及形體玲瓏這兩個特點,細致觀察,才寫得具體形象,以至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課文后,訓練學生怎樣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特點來描寫表現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以及內心世界的。
總之,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作者觀察人、事、物的方法,并借鑒其表達方式,不斷積累詞匯,積累素材,從而提高書面表達能力。
三、從閱讀中擴充素材
廣泛閱讀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毙W生語言積累明顯不足,寫起文章來,就難免“入不敷出”。因此為學生創造閱讀條件,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至關重要。老師除了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外,還應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如教師可向學生推薦一些童話、寓言、歷史故事、中外名作名篇等。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隨時摘抄妙詞佳句,精彩片段,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書是前人的經驗、智慧的結晶。在不同作者的筆下,同一事物是千差萬別、絢麗多彩的。那些動人的畫面,精彩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美詞句、語段、表達方法都是精華,是學生作文最好的范例。老師要引導學生將外物轉化為內物,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為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輝。
總之,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發現素材,不斷積累素材,運用好素材,才能讓學生在習作中找回自信,放飛心靈,勾畫出自己的五彩世界,才可做到處處留心皆素材,篇篇下筆皆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