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目前,我國整個中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狀況并不樂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許多障礙,導致“啞巴英語”現象極其嚴重。隨著高考制度改革,英語走向社會化,各個領域對英語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尤其在日常交際方面顯得更為重要。本文通過開展調查問卷了解漢中地區中小學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現狀,并結合新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加強中小學學生英語口語的學習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英語口語;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11-02
一、調查背景
目前,我國整個中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狀況并不樂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許多障礙,導致“啞巴英語”現象極其嚴重。近年來,我國在中小學英語教學方面進行了較大改革,教學重要性雖已受到廣泛的關注,新的英語教材編寫十分突出技能教學,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對學生運用語言進行口語交流能力的培養,但教學進度緩慢,其現狀總是不盡人意。學生運用英語口頭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十分有限,大多停留在打招呼的水平。《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小學初中階段應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種話題與他人交換信息,并陳述自己的意見。然而現狀卻是不盡人意,許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與課標中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同時,隨著高考制度改革,英語走向社會化,各個領域對英語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尤其在日常交際方面顯得更為重要。英語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這點足見我們國家對英語教學的重視。然而,我國傳統英語教學一直偏重知識性灌輸、語法教學,強調書面表達訓練,忽略了對學生口頭交際能力的培養。很多學生學了多年的英語,卻很難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英語口語能力較弱。外國人曾一度評價中國學生的英語是“啞巴英語”。不僅是小學生,就是高中生、大學生也沒有多少人能達到用英語互相交流的水平,并且大多數地區的中小學英語教師口語水平較低,仍以用漢語教授為主要手段,忽視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語言環境,學生仍是在漢語的語言環境下學習英語,尤其在一些二三線城市。上述問題都與我國中小學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不足息息相關,所以在當下,提高中小學學生英語口語水平是及其重要且必要的,從而為以后的口語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在中小學階段,英語教學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樂于說、敢于說。并且這是第二語言習得的最佳時期,讓小學生能準確發音,并鍛煉自己的英語口語交流能力,這為今后的學習能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調查背景
(一)調查目的、對象。
目的:調查漢中地區中小學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現狀并針對存在問題給出相應對策
對象:漢中地區及周邊縣區中小學共發放五所,調查對象包含初中生,高中生和小學生。并對相關的老師進行了訪談。
(二)調查內容。
首先,從漢中及周邊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入手,對英語教師的口語水平、教學手段、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以及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在口語表達方面對老師的反饋情況進行調查及分析,提出從教師的教方面(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學生的學方面(年齡、性格、興趣、認知能力、教學反饋)探索提高中小學學生英語口語的有效教學策略;其次,分析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以及英語課程標準對中小學學生英語口語的要求,探索如何能將實際的英語口語現狀與大綱要求聯系起來,并針對這一要求,為中小學學生在學習英語口語的過程中創造有利的條件和平臺;再次,通過教學實踐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為學生創設除課堂外良好的口語學習環境和輕松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新型方式以達到提高口語學習的效果;最后,分析在學生練習英語口語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探求進一步的解決方法,最后探索出合理的方法去解決這一問題。
(三)問題來源。
在設計問卷前,我們查閱了國內外大量有關中小學學生英語口語的方面著作和論文,根據從老師的訪談發現的問題,綜合設計了這些調查問題。
(四)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回收97份,有效問卷95份。回收率高達95%。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對調查問卷所得的結果分析時,將問題分為以下幾類,并針對每類問題對數據進行整合。
(一)使用英語口語的主動性方面。
中小學生平時使用英語口語的場合主要是在課堂上,數據顯示,只有20%的學生在上英語課時主動積極地回答老師的問題,37%的學生表現為一般的態度,不積極回答問題,也不排斥老師的提問,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在英語課堂上表現出來消極的態度,更有少部分同學很排斥老師的提問,消極應對。在課外,使用英語口語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幾乎只有10%的學生在課外主動使用英語口語進行交談。
(二)使用英語口語進行交流時的感覺。
我們在對老師和部分學生進行訪談時,發現焦慮是影響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小學生的基礎普遍不好,在英語口語的使用中存在著膽怯、拘謹和害羞的焦慮心理,從而導致表達不流利,不連貫,不地道使他們覺得英語乏味,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35%的學生在使用英語口語時都表現出來很緊張的感覺,使原本就表達不流暢的口語更加拘謹,從而導致惡性循環,9%的學生在使用口語時表現出輕松愉悅的感覺,只占了調查人數的極小部分。而更多的同學處于中間的偶爾緊張或一般緊張的態度。這則是要根據老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判斷。
(三)面對英語口語錯誤的態度。
錯誤是在英語學習中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口語的學習與使用中。口語的特點本身就要求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自己的想法轉化成英語并表達出來,所以學生在這一部分出錯的幾率更高。調查數據顯示48%的同學對于自己在英語表達中所出現的錯誤而表現出有點不安的狀態。17%的學生則在自己犯錯后沒有感覺,小部分學生則表現出有些擔心與憂慮。結果分析,再犯錯誤后,過多的緊張或是過多的忽視都不利于對口語的學習。在口語中犯錯是很常見,并且難以避免的現象,過多的緊張于自己的錯誤,容易使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不利于語言的表達。而過多的忽視錯誤,就會導致錯誤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解決。針對這種狀況,我們應該提倡,在口語表達時要有適當的焦慮,這樣會促進在表達前有一定的思考,提高話語質量。
(四)對英語口語學習的信心。
從數據分析看來,絕大對數學生對未來英語口語的學習還是很有信心的。相當一部分的學生表示,在于他人比較時,從來不會失去信心,大部分學生表示有時會或偶爾會失去信心。而在面對是否相信自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時,近60%的學生表示總是有信心或有時有信心能把英語說好。只有少部分學生表現的較為悲觀,對自己持否定態度。在面對英語口語學習的挫折時,只學生有10%的表現出會害怕挫折,大部分同學面對挫折的態度都是積極向上的。
(五)氛圍對口語學習的影響。
教育心理學認為環境在人的認知和感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小學生學英語一直在漢語環境中,缺乏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和口語練習的氛圍。在調查問卷的設計中,我們將影響英語口語學習的氛圍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教師課堂使用英語的頻率;教師的肯定與夸贊對學習者的影響;教師的授課方式與課堂氛圍對英語口語學習所起的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英語的頻率會對學生口語的學習產生極大的影響。我們一直強調為第二外語的學習創設良好的環境,也就是在目的語而不是母語的環境中來學習。教師的語言,是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最直觀的目的語。58%的學生在問卷中表示,教師的課堂語言會對他們的口語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其次就是老師的肯定,37%的學生表示,老師的肯定會激發他對英語學習的信心與興趣,是動力的來源。更有大部分同學表示,教師的授課方式與課堂氣氛的活躍程度會直接影響他們對英語口語的興趣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授課方式以適應學生的需求與發展,從而促進學生對口語的興趣,并創設活躍而有好的課堂氛圍。
(六)對未來學習英語口語的看法。
在學習中想,樹立信心是相當重要的。在調查中,我們發現44%的學生表示自己基礎不錯,希望能更上一層樓。41%的學生表示,自己在英語口語的學習中有想法,在努力尋找合理的途徑;只有小部分同學表示自己在英語學習中得過且過或是很迷茫,找不到提高英語口語的辦法。在調查和訪談中,大部分學生都對自己未來的英語口語的學習有信心,相信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和教師的教授以及多媒體設備的幫助下會有巨大的提高。
四、對策研究
(一)培養學生的聽力能力。
無論是在母語學習還是外語學習中,聽說技能是密不可分的。能聽懂別人所表達的意思是中小學英語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目標之一。作為手段,聽又是說的必由之路。所以培養學生的聽力能力是口語訓練的前提。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同時結合多種外界有利的條件,如多媒體等,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的說話意圖和話語含義;通過反復的操練鞏固和交際運用等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英語的語音、語調,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英語語感,為英語口語表達打基礎。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及課堂情境。
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強調用在目的語環節中學習語言。課堂教學是學生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學習外語的途徑,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及課堂情境充分利用教材,還原教材中所表現得真實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開展如角色扮演,教唱英語歌,英語小話劇或是英語演講的活動。合適真實的場景可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提升對英語口語練習和表達欲望的興趣和信心。如若能讓學生自由發揮,則能瘦到更加意向不到的效果。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應盡可能的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展現表達自己,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而教師在課堂活動中重要的鼓勵作用和引導作用,對于課堂上表現積極,口語表達較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對于部分表達能力較差或不善于表達的同學要及時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并給予鼓勵和糾正。
(二)多種教學內容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中,除過教授學生基本的語法知識與表達技巧之外,教師還應該教授相關的語言背景文化知識和語用知識。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語言基礎,對于英語中常見的俗語、諺語和習語等的教授,應結合其相應的背景文化知識,用通俗易懂且吸引人的方式,幫助了解語音背后的文化,學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語言表達的表層和深層涵義,從而靈活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也減少了學生在使用時的語用失誤,達到流暢交流的目的。
五、結語
我國現階段的英語教育仍存在著巨大的問題,傳統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仍占主導地位,注重應試教育,忽視語言的實際應用性,導致“啞巴英語”的產生。但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日益廣泛和深入,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與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迫切需要一大批精通外語的專門人才,使我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人更積極的作用。因此,不斷探索努力提升我市中小學生的口語水平,對實現上述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同時,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也在改革浪潮的沖擊下不斷探索前進,英語教師應充分領會這種導向,不斷改進、完善教學方法。從注重質量承諾,發展到注重質量提升,這就是現代課程質量保障活動中最重要的特征。中小學英語教師在口語教學中應改變過去過于關注知識傳授的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強調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并在教學中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速度。
本文為陜西理工學院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UIRP1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