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院校德育活動課是以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中心,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的課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情感體驗,有利于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和能力,以造就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和勞動者。
【關鍵詞】德育活動課;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創造力
創造力是學生的一種重要能力,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因此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目標。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肩負著培養和造就創造性人才的重任。早在1943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主張,因此創造力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內在心理能力,而且是可以培養的。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在各個課程中有所體現,其中德育活動課具有不可忽視的優勢,它以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中心,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的課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情感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和能力。
一、創造力的含義
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的目的或任務,產生具有社會或個人價值、具有新穎獨特成分產品產品的一種能力品質,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是創造力的主要構成因素。對于在校的學生來說創造力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一些新思路、新見解、新做法,以及小發明、小制作、小作品等,它能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
二、德育活動課與學生的想象力的培養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想象力越豐富,就越較少受已有知識經驗的制約,從而發揮創造潛能。德育活動課通過組織各種科技、文藝、體育等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感性和生活經驗,為發展良好的想象力創設了條件。同時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的大腦皮質處于興奮狀態,能夠充分地進行大膽、奇異的聯想和想象,從而激發其創造潛能。
三、德育活動課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德育活動課“以活動為中心,以情境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1、德育活動課——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流暢性
發散思維的流暢性是指在較短時間內產生較多的設想和答案。德育活動課可以通過討論、辯論賽等形式,鼓勵學生在限定時間內找出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答案。
2、德育活動課——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變通性
發散思維的變通性是指思維的靈活性,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突破常規。德育活動課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和實踐活動,引起學生的探究反射,使學生離開原有思維定勢,使其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方法的束縛。
3、德育活動課——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獨創性
發散思維的獨創性是指學生表現出超常、非邏輯性的見解。德育活動課已由“一言堂”變為“群言堂”,教師不在獨占課堂,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和主體,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與質疑,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并及時肯定和表揚,有利于學生出現超出常規的獨創。
四、德育活動課與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
創造性人格是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和發展起來,對促進個體的成才和促進創造成果的產生起導向和決定作用,是理想、信念、情緒、情感、意志、道德等非智力素質的總和。學生的智力素質主要依賴于智育的培養,而非智力因素主要依賴于德育的培養,尤其是德育活動課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1、德育活動課——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是創造發明的萌芽,需要給予保護和激發。霍爾曼曾列舉阻礙學生創造力發展的教學有:強迫學生依從、教師權威、禁止自由學習、教師嘲笑學生的錯誤、不容學生嬉戲等。沉悶、壓抑的課堂氣氛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抑感,進而妨礙學生創造力的發展。而德育活動課倡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愉快寬容的課堂氣氛,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其創造力;其教學內容是依據社會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而編制的,具有基礎性、時代性、趣味性等特點,與學生的成長、成才密切相關,是學生最為關心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促進其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激發創造熱情。
2、德育活動課——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
創造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的創造活動,并使創造活動朝著一定目標努力的內部心理傾向或內部動力,是創造活動的直接推動力。德育活動課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進行教育,引導學生不斷追求造福人類、攀登科學高峰目標,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成為他們創造活動的內在動力。學生的目標越高,理念越遠大,信念越堅定,其創造動機就越強烈,越能創造出具有一個社會價值和意義的新產品。
3、德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和情感
個體的認識活動受情緒和情感的影響,情緒、情感具有動力功能和調節功能。積極的情緒、情感推動個體去克服困難、達到目的;消極的情緒、情感,阻礙個體的活動,甚至引起錯誤的行為。可見,情緒和情感對創造力的發揮有著重要影響。德育活動課的內容包括學生情感教育,幫助學生識別、理解、調節、表達情緒和情感,提高學生的情商,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情緒、情感,有利于其產生靈感和進行創造。
4、德育活動課——提高學生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即對實現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堅持的一種心理活動。創造性活動是一種高度復雜的意志活動,個體創造新穎、獨特、有價值的產品,需要有獨立性、果斷性、頑強性、自制性、堅持性精神,不斷提高自身意志品質。德育活動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方法都有利于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意志品質,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活實踐活動,根據自己的認識與信念,獨立采取決定和尋找答案,不隨波逐流,獨立性不斷提高;在與同學交流、討論過程中,能及時又深思熟慮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果斷性不斷提高;頑強性是指個體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氣,德育活動課常常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陷入冥思苦想、左右為難的處境,這有利于培養其頑強精神;德育活動課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選擇性,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動,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和誘惑,最終實現學習目標;意志的堅持性是指個體長時間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的行動,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5、德育活動課——塑造學生的良好性格
創造活動本身的艱巨性、長期性、探索性決定了創造者應具有勤奮勤儉、友愛合作、自信自強、助人為樂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德育活動課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其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塑造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從而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受教育者。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 造力心理學[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2] 張 艷, 楊惠敏. 大學德育課教學改革與大學生創新人格培養[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 2005(2).
[3] 許家美, 王建峰. 德育活動課程與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培養探究[J]. 教學與管理[J]. 2015 (11).
【作者簡介】
安妍(1984—),女,漢族,黑龍江慶安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工作單位: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