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光

【摘 要】學生自主探究能夠活躍思維,在思考中掌握數學知識的規律,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策略,自主地進行分析判斷和邏輯推理,促進能力的提高。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實現自主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 自主探究 教學目標 實踐機會 主體關系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探究中,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的課堂中,學生自主的“學”已經取代教師的“教”成為課堂的主要內容,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規律和原理,提高學習能力。
一、創設良好環境,鼓勵自主探究
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一步。其中,課堂中座位的安排方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重大影響。在新課程中,提倡打破傳統的固定的矩形座位安排方式。根據課程靈活地安排座位,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便利。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合自主學習的材料,包括教材、學習輔助材料等。教師還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各種學習設備,包括學習場所和學習輔助設備等物質支持。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提前準備好紙、筆、尺子、量角器和剪刀,課堂上通過自主地繪畫和裁剪的方式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學生可以動手制作,在操作中感受數學知識探究的快樂和樂趣,發現知識規律,提高能力。另外,良好的課堂氛圍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師要建立融洽平等的課堂人際關系,為學生體驗成功創設條件,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情境,使學生有興趣地學習和探究。
二、制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參與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應當將教學目標劃分為幾個層次,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做出選擇。教學目標也應根據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反饋適當變化,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實現學生的自主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時,教師就可以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必須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其證明。教師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則可以要求他們靈活地運用等腰三角形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只有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才能實現學生自主管理課堂的目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目標明確了,在課堂探究中才會有的放矢地參與到課堂探究中,實現能力的提高。
三、提供實踐機會,親歷學習過程
實踐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由之路。通過實踐,學生會更好地利用公式和定理,掌握數學規律。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裕的時間。在自主學習中,適當的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練習,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但是這種練習機會應當是真實的、情景化的,并且具有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征。同時,教師要嚴格控制練習的數量和質量,切不可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如教師給學生提供探究性練習題。在正方形ABCD中,點E、F分別為DC、BC邊上的點,且滿足∠EAF=45°,連接EF,求證:DE+BF=EF。以及將Rt△ABC沿斜邊翻折得到△ADC,點E、F分別為DC、BC邊上的點,且∠EAF=?∠DAB。試猜想DE、BF、EF之間有何數量關系,并證明你的猜想。練習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驅動學生思維的快速運轉,使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地思考,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向,進行自主探究,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通過親歷學習過程,學生會全面地分析問題,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習能力,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
四、處理主體關系,實現有效學習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在強調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的同時,更應當鞏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是因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從他主到自主、從依賴到獨立,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從學生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不斷從完全依靠教師到基本依靠教師到相對獨立、基本獨立直至完全獨立的過程,這是轉化的方向和目標。從教師角度講,教學過程就是把教轉化為學的過程。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能力,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增強和提高,教師的作用也就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最后是學生學會完全自主獨立。教師作用也就達到了。這意味著學生自主學習是一個過程,在自主學習的每個階段都需要發揮教師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立方根》時,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根據學習過的平方根的定義,給立方根下一個定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自主探究中,實現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分析。教學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和教師價值引領相統一的過程,就算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的引領仍然是必需的。“當學生遇到疑難時,教師要引導他們去想;當學生的思路狹窄時,教師要啟發他們拓寬;當學生迷途時,教師要把他們引上正路;當學生無路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鋪路架橋;當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要引導他們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例如在《立方根》的學習中,學生對于正數,0和負數的立方根的不同特點還存在疑問,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促進學生自主感受知識,形成直接的學習體驗。
總之,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直都是處于主動探究中,有利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和推理想象,幫助學生建構思維框架和數學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系統理解。通過長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學生會學會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發展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景林.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J].學周刊,2011(17):157.
[2]蔣玉玲.數學教學中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模式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