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軍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已大勢所趨,深入人心的今天,各種教育教學的理念和理論層出不窮。胡適曾說:“少談一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我也覺得多研究一些問題和方法更有價值和意義。歷史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如知識容量大,綜合性強,對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要求高,而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普遍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學生重視程度不夠,教材結論性強和趨于成人化等問題,因此如何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并通過感悟歷史來提升理性和邏輯思維,以及社會責任意識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通過自身的實踐,我覺得情境式教學法無疑是達到這一目標的較為合適的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情境教學;歷史教學
一、情景式教學法的含義
情境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為“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從教育教學的角度看,“情境”就是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生活實際及教學材料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的優化了的學習環境。情境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真實、生動、具體、形象、適當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積極的態度體驗、行為體驗,激活學生的情境思維的客觀環境。簡單說情境教學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情景式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必要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歷史本身是客觀存在過的事實”,很難直接引發初學者的興趣愛好。歷史學科是對人類以往的發展進程進行考察和解釋的一門學科,歷史研究的對象是已經過去了甚至消失了的人類活動,對這些研究的對象已經不能進行直接的觀察和接觸,也不能借助任何技術和手段使其重演和再現,只能依據遺存的材料進行研究。因此,教師在講述歷史的事物時,更多的是借助教學材料和語言,來間接地表達歷史的事物;學生要了解和認識過往的歷史進程,也只能借助有關的學習材料進行間接的認識。而歷史知識是龐雜與浩瀚的,這就給學習者留下的較為普遍的學科印象是:多、繁、難。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普遍的反映是:難背難記、難于理解。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創始歷史環境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都是非常合適的教學方法。
三、實現情景教學法的途徑與方法
(一)創設語言情境,激發興趣并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如我在講述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一《羅馬法》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感受羅馬帝國昔日的繁盛與對奴隸們的壓迫,先用幻燈片打出一張古羅馬斗獸場的圖片,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全身武裝的角斗士,滿著沉重的步伐跨進可容納2萬人的宏大無比的斗獸場中心,周圍是歡呼雀躍的羅馬貴族與公民,一頭頭野獸張著血盆大口虎視眈眈,在這樣的語言引導下,學生如身臨其境,對這段歷史便有了深切的感受,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完成了課標規定的教學任務。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自主探研精神,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一《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時,先給學生呈現一組君臣關系的圖片,大臣由秦漢時期坐著和皇帝說話,到宋朝以后站著上朝議事,最后清朝軍機處設立以后,大臣們只能跪受筆錄,讓學生從這個施禮變化中看出實質性的變化。經過討論,很快就得出一個結論:這種施禮的變化說明了皇權在不斷的加強,相權在不斷的削弱。這就為接下來學習歷代皇帝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措施以及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的兩組最基本的矛盾的學習做好了準備,同時可以此為基點理清本單元的知識線索與框架。讓學生能夠回到當時的歷史情景中去理解這些發展變化。而不是單純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但運用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進行教學,需要注意,所提的問題要緊扣呈現出來的材料,而且提出的問題要有很強的邏輯性,始終圍繞課本主干知識,突出課表要求的重難點問題進行。
(三)創設歷史劇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歷史,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我在講述《美國聯邦制度的確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總統制共和制,在課堂上模擬了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先按照總人數將班級劃分成若干個州,組建出模擬的參議院和眾議院,在投票選出“總統”后,由“總統”提名組成最高法院,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掌握了這些知識,更加深了對現代民主政治的理解。
(四)通過實地情境,真實并直觀的感受歷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留下來許多名勝古跡,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如果條件允許,帶領學生進行實地的考察與探究,必定事半而功倍。如我所在的甘肅省臨洮縣,就有馬家窯遺址,辛店文化,秦長城遺跡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讓學生親臨現場,與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面對面的對話,既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開闊了視野,更提升了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自豪感與親近感。
總之,情景教學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以起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去感悟歷史,啟發他們對歷史問題的思考與探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作用。尤其針對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這一方法值得推廣并進一步完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