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菊
摘 要:生活化是《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來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探究和感悟。因此,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引領學生親身參與生活實踐的探究與體驗,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整合,使學生的行為習慣常態化、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生活化;感悟;網絡;提升;有效性;策略
《品德與社會》這門德育課程是建立在學生生活基礎上的綜合課程。它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從學生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為主線,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等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為富有愛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奠定基礎。
近幾年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我對這門綜合課程逐漸有了新的理解,課程逐漸走向生活、走向開放,很多學生從中獲得生活化的探究與體驗。但面對當前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怎樣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一、體驗感悟,讓課堂活起來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仔細閱讀,不難發現,兩份課標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體驗”這個概念,認為體驗兒童品德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對它最好的詮釋。即: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操作、去實驗、去做事情;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將功課把他們的業余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余時間還給他們。
二、聯系生活,讓學生動起來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要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回歸生活。因為只有來自學生生活中的東西,才能讓學生樂于接受。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才有利于每個學生愉快地動起來。平時我在設計活動時也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學生,用自己的“童心”去設計、吸引學生的活動。設計的活動只有先吸引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把知識的講授轉變成充滿童趣的游戲等活動:有時是快樂的教學游戲,有時是合作學習的小組討論,有時是生動形象的情景表演,種種活動都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起來。
如,在教學《遵守交通規則》一課時,首先我組織學生做一個小游戲:讓一部分學生舉著自己制作的標志牌,另一部分學生手里拿著教師事先寫好的有關標志名稱的紙條,以找朋友的方式找一找,找到自己的朋友。這樣在找朋友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對交通標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演一演在有信號燈的地方,交警怎樣指揮汽車、行人何時通過。學生們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這樣學生們能夠主動地去遵守交通規則。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實效,也會使課堂上出現生機和活力。
三、走進網絡,讓學生的思維飛起來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信息化教學改變了以往枯燥的教學方式,給課堂教學注入新鮮血液,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電教媒體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成為提升品德與社會教學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是時代的發展,也是時代的需要。信息技術的運用也要以學生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而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引導者,應該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運用科學的教育觀念、先進的教學思想去教書育人,使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成為合格的小公民。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理念。品德課的教學要遵循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主線,以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內容,以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的原則,讓生活走進學生,讓學生走進生活,讓品德課成為生活化的課堂。
參考文獻:
高捍年.淺談新課程下思想品德課的生活化課程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