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才



摘 要:參與新基礎教育的實踐研究,充分感受到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課堂教學轉型變革給課堂教學帶來的活力,感受到了重心下移、結構開放、過程互動等方面促進課堂教學的轉型,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
關鍵詞:平行四邊形;課堂互動;思維空間
新基礎教育對于課堂教學的轉型變革,有其獨特的措施,值得學習。我們廈門市思明區在2015年初春加入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行列,對于課堂教學的轉型變革,我們感受到重心下移、結構開放、過程互動等方面給我們課堂帶來了生機。筆者通過研究實踐,就從“新基礎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五個要”為題,談談新基礎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一、要還“時空”,促動力內化
“新基礎教育”提出:課堂教學改革首先要突破在“還”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空間上,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起點,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點。
課堂教學“還”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讓學生施展各自的才華,促進學生動力的內化。
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廈門市松柏小學吳老師在課堂上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探究學習,然后再匯報。
探究學習1:用數方格的形式,讓學生探究圖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一定的時間完成后,教師把講臺的空間讓給學生,讓學生上臺學習匯報。
學生1匯報:把平行四邊形(綠色)沿高剪下,平移到右邊可以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它們面積相等,得出長方形面積是24平方厘米,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學生2匯報:把右上方紅色部分剪下平移到左上方;再把左下方紅色部分剪下平移到右下方,得出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4平方厘米,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探究學習2:將平行四邊形紙片發給學生(每人一份),動手操作,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完成后讓學生上講臺匯報。
學生3匯報: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頂點作高并沿高剪下,將剪下部分平移互右邊轉化成一個長方形。
學生4匯報:在平行四邊形的中間部分作高,沿高剪下,剪下部分平移到右邊拼成一個長方形。
這時教師再安排討論:①拼成的長方形面積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②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長方形的什么?③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于長方形的什么?
學生5匯報: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
這時師生共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這樣課堂上把足夠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去探究,又把講臺和教室這個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學習所得,這就是新課程改革的課堂,這就是“新基礎教育”的課堂。這才是學生的課堂。
二、要還“工具”,讓學習結構合理
新基礎教育強調:“幫助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即教學內容的結構和學習方法的結構,教會學生掌握結構、運用結構”。
比如,六年級數學上冊,用方程解決問題(和倍問題)。教學內容如下:
學校舉行籃球比賽,六(2)班同學下半場得分是上半場的一半,全場得分42分,上半場和下半場得分各多少分。
解決這個知識點有多種方法
這是這個知識點的內容結構體系。教師在設計教學結構時,應該認真解讀教材,哪種方法是教材安排的基本方法,全體同學必須掌握,哪些方法是拓展方法,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訓練,再根據基本知識結構和拓展知識結構的區分,安排教學的先后和教學力度的重輕,即教學方法結構。
因此,這個教學點的結構,應該是先安排學習基本方法這一結構,就是先學習方法一;然后再拓展到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基本方法是重點,拓展方法是提高。這樣安排,結構才是合理的。
三、要還“提問權”,促課堂互動
《教育學》談到,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如果教學活動只是教師“單邊”的活動過程,這樣的課堂只能是“灌”。
“新基礎教育”又提出:讓學生在預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想問的各種問題,包括質疑,提出和教師、同學或教材不同的觀點……
還“提問權”,重點要培養學生會“發問”。當學生不會發問時,教師要在教學的重點處、難點處和關鍵處也可以組織學生觀察提問。
如,六年級數學上冊“工程問題”,通過假設的方法得出方法1,又在通過把全程看作“單位1”,又得出方法2
如果學生的問題意識較差,在這個環節提不出問題時,這時老師就應該在這個關鍵處讓學生觀察算式,發現了什么?從而得出“為什么這條路的長度假設的數據不同,而結果卻是相同呢?”這是一個相當有價值的問題,所以學生“提問題”的能力也是靠老師在教學的重點處、難點處、關鍵處讓學生觀察而培養起來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還給學生的提問權。
四、要“重心”下移,促全體發展
“新基礎教育”的課堂,要求“重心下移”,要求教育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重心下移。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活動應充分考慮學生參與和知識的接受能力,不能只顧及少數“尖子”學生,要致力于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基。
重心下移,重點就是要考慮后進生的學習,讓他們一起發展。
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考慮課標要求的基本方法,沒有考慮后進生。我們的課堂不只是眼中的幾個優生,要面對的是全體學生。
譬如,一個任教六年級的新老師,在教學六上數學用方程解決“和倍問題”——學校六年級進行籃球比賽,六(2)班中隊下半場得分是上半場的一半,全場得分42分,上半場和下半場得分各多少分?
五、要“大問題”引領,讓課堂“放下去”
“新基礎教育”談到:課堂“放下去”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怎樣放”。要用“大問題”激活課堂。“大問題”意味著具有開放性和挑戰性。“大問題”設計的目的在于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真正做到“放下去”。
1.“大問題”要有思維空間
問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為突出教學重點服務,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一個抓手和平臺。“大問題”要有思維空間,如果沒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就失去了解決問題的作用。
再如,廈門市松柏小學黃老師在執教六年級數學上冊“比的應用”,呈現例題后提出一個“大問題”:看到這個問題“濃縮液和水的比是1 ∶ 4,你想到了什么?”這是一個很好的“大問題”,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空間。
你瞧,這一“大問題”過后,就呈現出以下教學片段。
這時教師再利用“大問題”引出的教學資源,提取能夠幫助解題有用的教學信息進行解決問題
2.“大問題”要有思維載體
“大問題”的提出不能“空中樓閣”,不能“云里霧里”,應該要有思維載體,這樣學生才看得到、想得著。
比如,六年級數學上冊,用方程解決問題(和倍問題)。教學內容如下:
所以,“大問題”離開了思維載體,就是空泛的問題,會變成“啟而不發”。
參考文獻:
張向眾,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