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剛 李菲
〔摘 要〕目前中職數學教育面臨著學生成績普遍不高、學生厭學,課時少、任務重的現狀,而學校教育只注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認知因素,忽略了長期處于隱性狀態的行為素養的因素,而行為素養形成的關鍵是藝術教育潛移默化的價值性,在中職學校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實施藝術教育,不僅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的需要。探討藝術教育在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藝術教育 中職數學 數學教學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體系,它的發展與人類文化休戚相關。數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無論對數學的研究,還是對藝術的探索都會使它們在今后發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數學與藝術在外在形式上確實有許多不同,但在終極視野里,我們卻發現,它們是相通的。藝術教育對中職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及人文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價值。作為中職教師,應正確認識藝術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自覺把藝術教育融入各科教學之中,促進各科教學與藝術教育的融合,為實現中職教育課程"人文化"的教育改革目標奠定基礎。
一、數學教學中的藝術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審美教育
中職學校藝術教育的基本任務和目標是: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表現、創造藝術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使學生獲得藝術審美的體驗和享受學習過程的歡愉。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掘數學的藝術魅力,數學教學中的藝術教育教學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積極主動的藝術引導,引起中職學生學習的興趣,轉變中職學生的消極學習情緒,逐漸喜歡數學這門課程,從而進一步通過藝術教育的滲透,陶冶中職學生的情操,發展創造力,并為其他方面的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藝術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價值性
1.改變中職學生的學習態度
作為數學教師,要具備數學教學的廣泛儲備知識,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學習動機發生積極改變。這就要求數學教師不僅要具備比較豐富的橫向知識儲備能力,而且要將藝術教育充分滲透于數學學科教學中,讓藝術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發揮其最佳效能,使學生在愉悅中找到成功的感覺。藝術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的參與性與實踐性,注重師生的平等性,這就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對轉變學生進入中職學校的抵觸情緒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在枯燥無味的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適當的藝術教育的方式,能夠引起學生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而積極改變中職學生的學習態度。
2.改善中職學生的行為素養
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也是思想的叛逆期,無論是意志還是行為,都還缺乏一定的穩定性,對事物的辨別能力表面化、膚淺化。
不良行為習慣較多,自我約束力差、家庭經濟困難、獨生子女問題、厭學是當前中職學生的主要特征。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貫徹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以學生為本,以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積極推進藝術教育進入中小學和中職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完善符合素質教育和時代要求的藝術教育教學體系。在教與學的方式上,要進一步推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藝術教育,以便于更好地發揮數學的內在力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養成自覺遵守課堂秩序,自覺認真思考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事實證明,在數學教學中融入藝術教育的方式,結合其它的教學管理手段,能促進這些學生的行為習慣得到極大改善,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得到增強,有利于培養中職學生良好的行為素養。
三、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1.激發中職學生的求知欲
近年來,中職學校的生源對象一般是初三分流生或中考落榜生,他們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未能順利地升入高中繼續學習,沒有達到家長和學生自己的預期目標,感覺低人一等,這種感覺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心和進取心。而入學時,文化基礎差,接受能力、思維能力偏低,加上中職學校的教學方式與普通中學的差異,不少學生難以適應中職學校的學習而逐漸產生厭學情緒,甚至自暴自棄,混日子。鑒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中職學生缺乏自信心,缺乏行為素養。
作為中職教師,應正確認識藝術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教數學的教師本身不僅僅限于要具備知識結構的縱向聯系,同時也要具備數學與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系。
學生每天生活在生活、學習的單一、厭學的氛圍之中,缺乏必要的青少年所需有的生機和活力,尤其是每天要面對數學那些枯燥的公式、數字,因此作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豐富藝術教材形式,不斷充實聲像教材、多媒體教材和多種媒體組合教材,避免數學內容的枯燥性、單純性,要利用好藝術教育教學手段充分展示數學公式和繪圖的藝術美感,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積極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
2.提升中職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性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藝術教育教學的引導,有助于對數學的理解與傳播: 將抽象的數學內容用深入淺出的優美文字表述出來, 有助于對數學的理解和傳播.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以詩詞的形式闡述數形結合的方法, 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寫的這首詞是: 數與形, 本是相倚依, 焉能分作兩邊飛。數缺形時少知覺, 形缺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永遠配系, 且莫分離。當代著名的數學家、科普作家張學中院士的幾本數學科普佳作正在廣大青少年中廣泛傳閱著, 啟迪他們的智慧, 鑄造他們的數學精神。很多數學家有這樣的體會, 最積極的松弛就是閱讀文學名著或聽聽優雅悅耳的音樂, 或欣賞耐人尋味的繪畫,或玩味神清氣朗的書法, 或談曲自唱。總之, 伴隨一種藝術形式往往可以使你獲得很好的松弛, 潛意識也會得到很好的發揮。這種審美性的藝術體驗促使數學與藝術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從而達到變化氣質, 陶冶情操的作用。
3.促進數學教學的活力
在學校教學中,藝術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藝術為媒介進行互動教學,使學生在心理機能、精神文化涵養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藝術教育的優勢表明,中職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融入藝術教育的教學手段,是實施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方式。1989年國家教委發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就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它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的情操,積極促進學生智力與身心的健康發展”,把藝術教育提高到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足以說明藝術教育的特殊教育功能不容忽視。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藝術的滲透強化了學生知覺能力和表現力。例如: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圖形對稱、點的軌跡等,可以引導學生從欣賞圖形的對稱美、圓形線條美的形式著手,可以有效利用現代化的媒介展示圖形、線條的繪制過程,播放視頻演繹、欣賞故宮對稱的景觀、建筑,例如:故宮軸對稱的建筑布局,植物葉子的互生現象,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生活中無不體現著藝術對稱性的美,線條的無限性的美。因此利用一系列的藝術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鮮活起來,感受數學的魅力,吸引學生,尤其是厭學的中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中職學生的興趣性,逐漸培養中職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逐步學會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無論是在學校的學習中,還是平時的生活當中,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責任編輯:楊建)
參考文獻:
[1]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2]張玉峰.數學與藝術的關系[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