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卿
摘要:1998年中國數學學會提出了分層教學的數字研究課題。新課程標準的出現讓教師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本文在分析分層教學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進行了分層教學的分析與探索,主張在教學過程中對A(優生)B(中等生)C(后進生)進行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練習、分層評價,其目的在于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在能力范圍內的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關鍵詞:數學課堂;分層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94-01
在初中教學的教學過程中,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如何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分層教學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因此,學校實行分層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縮小班級的兩極分化情況。
一、數學課堂中分層教學的重要性
我們的教育一直比較重視對共同價值觀念,共同的行為準則和集體意識的宣傳培養,卻相對忽視了個體意識品質和獨立自由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方面的意義與作用。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方法、統一答案、統一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把富有生命力的學生變成一個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學生的愛好和豐富的想象力受到限制。學生提出質疑或探求與教師不同答案被老師認為是叛逆或大逆不道,被老師歧視,同學們嘲笑,這些都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通過分層次教學,能使一大批富有想象力,善于思考,富有個性和獨創性的學生避免被扼殺的可能,并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學生的自由和人格,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善于求疑。
新的課程標準的出臺要求數學教學應該面向每一位學生,實現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領域取得不同的發展與進步。當前社會講求的是“平行分班”模式,要求不能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但是由于每一位學生的接受能力、智力水平、基礎知識、興趣與愛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別,實行平行分班模式只能按照中等生的水平授課,長此以往必定會阻礙優生的發展,后進生的也可能跟不上老師的步伐。因此,實行分層教學很有必要。近幾年,分層教學的實驗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分層教學實施的途徑及其方法的研究對于數學及其它學科的教學都有重要的意義。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分層遞進,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在探索中獲取成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立足點。在教學課堂教學中,只胡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參與的過程,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智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數學課堂中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的學生,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和研究自己所感興趣的數學領域并且在數學的學習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實行分層教學即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練習、分層評價等,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這樣做的后果只會讓后進生越來越短,越來越矮。
(一)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實行分層備課。在新課程標準的時代背景下,數學教師應該著眼于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研究所應講授的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讓后進生能夠熟練掌握較低層次的數學,讓中等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內容,而對于優生則讓他們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層備課即教師有意識的將教學目標轉化為不同層次的目標任務,科學分層。
(二)教學中應實行分層次、有目標的進行授課。美國學者魯德說:“興趣不是學習的先決條件,而是學習的產物,是良好的教學的必然產物。它來之于取得成就的滿足。”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實行分層次教學。很多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以后,他們發現數學越來越難學,因此產生了學習退縮心理。如在學習“等可能事件的概率”這一章節時,很多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就不會做一些概率計算,這就要求數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精講勤練,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布置分層次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礎上互幫互學。
(三)設置不同層次的練習題,讓學生找到成就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練習、作業的設置應該分層次、有梯度。對于后進生來講,應該布置一些基本原理、公式的簡單習題,讓他們牢牢的掌握住基礎知識;而對于后進生來講就可以布置一些基本原理和公式的變式題,讓他們能夠活學活用基本知識;而對于優等生來說,應該多設置一些綜合應用題,以解決他們“吃不飽”的問題。在這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在年級上選擇一些數學成績較好、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進行數學培優練習,如多讓他們接觸一些競賽的題目,讓專業老師進行輔導,讓這些學生能夠有發揮他們專長的機會,這樣也可以培養出一部分在數學領域有突出表現的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數學練習,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領域找到應有的成就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實施分層次的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不同層次的滿足感。一雙手的手指都有長有短,何況是學生的數學能力呢!因此,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教師評價學生應該因人而異,成功的標準也不能相同,在評價的過程中不能橫向比較。無論是誰,只要發揮出了他應有的水平,超過了昨天,都應該給予一定的鼓勵。著名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是這樣做的,他從不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評價應該及時、中肯,多進行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這樣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平行教學”和“分層教學”都存在優點與其局限性,但我認為“分層教學”的優點大于其局限性,分層教學雖然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困難與不足,然而它卻有效的結合了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的因素,使后進生熱愛學習、中等生想要優秀、優生更加優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更好的運用這種手段進行教學還需要我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積極地進行實踐與探索。
參考文獻:
[1]劉柱.數學教學課堂中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教學研究.2015(12)
[2]張占梅.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分層教學[J]. 學周刊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