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碧
摘 要: 好的數學課堂,必須大面積地解放學生,大面積地自主合作,大面積地創設情境。如此,方能打造出高效、厚重和精彩的數學學習時空。
關鍵詞: 數學課堂 解放學生 自主合作 創設情境
新的課程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應該面對全體學生,打造充滿靈性和人文因子的理想課堂。竊以為,從理念、方法到課堂都應該大面積地解放學生,讓以生為本成為教學的常態。比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整個設計力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創新的精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學生的匯報、展示、交流,在師生大面積互動生成中,共同推進課堂邁向理想、高效、厚重和精彩的數學學習時空。
一、理念:大面積地解放學生
好的數學課堂,應該大面積解放孩子們的手、口、腦,使每個孩子都成為知識的學習者、建設者和創造者。教師應該兼顧個體差異,切不可以自己或部分優等生的視野遮蔽全體學生的視野,遮蔽真實的學情。
例如,西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年月日》教學中,可以設計以下環節:
(1)復習有關“時分秒”的知識;
(2)PPT課件出示一個鐘表,隨意將指針畫到一個整點的時間,讓孩子們快速說出對應的時間;
(3)說說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圣誕節分別是什么時間;
(4)PPT課件出示2015年全年的月歷表,引導學生找出大月、小月和平月;
(5)自己編口訣記住大小月,也可按照書上的口訣進行記憶。
這樣的設計由易到難,螺旋上升,容易激活學生原有的經驗、記憶和思維。優等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方法記住大小月,而學困生完全可以用現有的口訣記住大小月,如大月口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边@樣的設計必將大面積解放學生,而不是僅僅照顧優等生。好的課堂設計要充分兼顧到個體差異,切不可讓所謂的學困生無所事事。對于成長中的孩子們而言,大面積兼顧所有學生的意義就在于:它所面對的學生學習層次愈多,那么,展現在孩子們面前的數學版圖就愈開闊,而身處其中的師生也就愈能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和提升。
二、師生:大面積地自主合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落實,依賴于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效發揮”,何為“有效”?最起碼,自主的程度要大、合作的效度要高、探究的深度要實。
仍然以《年月日》的教學為例,可以設計以下環節:
1.認識年歷:這是一張2015年年歷卡,這年歷卡里有許多關于“年、月、日”的知識,請大家從年歷中找出一些問題我們進行研究。
(1)小組分工:一組專門找大月,并編出如何記住大月的口訣,另一組專門記小月?(2)找找規律,根據所看到的給12個月分類。
2.分組認識2月。(1)出示2014年到2015年的2月份的月歷;(2)找規律:哪幾年的二月份是29天?
3.互相考考:一年中哪月是幾個大月?幾個小月?想一想有沒有記住它的好方法?
(1)兒歌記憶大月: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2)找規律:7月以前的大月和7月以后的大月有什么規律?(兒歌記憶)七個大月你記住,七八兩月挨著數,七月以前找單數,七月以后找雙數。
(3)同桌兩個人互相用“拳頭記憶法”記住大小月,再次基礎上,投影出示左拳圖,指著左拳圖,帶著學生一起數。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環節,切不可圍繞著老師進行,不論是口訣出示,還是同伴對話;也不論是年歷卡的“尋找”,還是互相考考,教師都應該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權利和更大的空間:口訣自編權、圖表觀察權、動手操作權……放手讓孩子們大面積地自主合作,孩子們必將在“年月日”的探索中,厘清有關時間的更多概念,同時其思維和身心也必將得到多重鍛造、解放和滋養。
三、課堂:大面積地創設情境
葉圣陶先生曾頗有感觸地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這話雖說的是作者在寫文章時的感覺,但同樣適用于數學學習。數學課堂不能在純理論中“空轉”,不能在枯燥乏味的單向灌輸中“隔空對話”,而應該在新穎別致的情境化活動中向前挺進。
仍然以《年月日》的教學為例,教學伊始,可以出示謎語情境:“有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脫一件,最后剩下一張皮?!苯虒W末尾,可以設計猜生日游戲:
1.小強:“媽媽的生日比國慶節早一天?!?/p>
2.小紅:“我的生日是教師節的前兩天。”
3.小青:“我爸爸的生日比兒童節晚三天。”
3.小偉:“爺爺的生日是勞動節這個月的最后一天?!?/p>
4.小林:“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數第八天?!?/p>
5.16歲的小紅只過了4個生日。
創設情境的方法和契機很多,課堂引入時、知識疑難處、舉一反三時、課末延伸處……只要有益于孩子們思維的發展,教師都可以大膽創設新穎有趣的情境。對于注意力難以持久的小學生而言,唯有那些奪人眼球的情境,才是點燃興趣之火的“助燃劑”,就像羅杰·馮·伊莊所說:“活用知識和經驗來尋找新點子、新創意,就是培養創造性思考所需的態度?!苯栌么嗽?,我們可以說:“活用情境,就是數學老師所需的態度。”
但愿新世紀的數學老師能夠以這樣的態度,讓“以生為本”成為數學課堂的常態,但愿這樣的“常態”能夠延續到數學課堂的分分秒秒中。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