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琴
【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3—0059—01
數學教學的出發點是使學生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而自學能力與思維能力、評價能力、表達能力等同屬于智力范疇,且自學能力是觀察、記憶、思維、操作、想象等基本智力之組合。可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至關重要。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像一個小“數學家”一樣自己去研究、去學習。上課時,教師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學,大膽地讓他們去想、去說、去做。教師還可以把競爭引進課堂,讓學生比一比誰學得又快又好。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性、持久性有所增強,在同一課堂上的注意力可持續10~20分鐘,這為學生能順利地完成自學任務提供了重要保證。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適時組織學生進行自學。
二、創設情境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途徑
恩格斯說:“數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的。”情境的創設是為了幫助學習者在真實的生活中有解決問題的需要。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表現手段、表現方式和不同的學習方法,同時,不同的情境類型在不同類型的內容的學習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在創設情境時,要深入鉆研教材教法,根據教學設計中所制訂的教學目的,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教學內容和所教學生個體的特點而異。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情境呈現的方式和時機。
例如,教學“位置與方向”,讓學生為自己的學校畫一個簡易圖并標上東南西北,回家后寄給你的親人。學生就會產生濃厚興趣,并產生一連串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不但喜歡畫,還不時地問:這個字怎么寫?哪面是東面?哪面是南面?哪面是東?為什么大家標的不一樣?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自然而然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三、良好的習慣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
小學一年級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教師應充分地關注學生的每一個行為表現,若有不妥之處,及時糾正。
四、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條件
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教師是外因,要通過學生這個內因才能起作用。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教師僅僅有“學生是主體”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加強教育,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主體”。學生剛入學,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應該認真聽課、復習和作業,積極思考、發言和討論。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教師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不斷明白:自己還要做什么,還有哪些事也是自己所做的事。這樣,學生就能不斷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多鼓勵,對學生回答的問題不要簡單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并讓學生說說是從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并引導學生自己來解答疑問。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濃了,他們會主動思考、提問,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總之,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隨之就會顯著提高起來。當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各種感官全部調動起來,引導他們主動地參加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去,如自己去看書、去思考、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自學方法,獲取探索知識的金鑰匙。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