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蓓
【摘要】:核心素養是強調個體能夠積極主動并且能夠采用一定的方法獲得知識和技能,從人的成長發展與適應未來社會的角度出發,跨學科跨情境地規定了對每一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的素養。在美術課程學習領域,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美術課程,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感知、體驗、思考、探究、創造和評價等具有美術學科特點的學習活動,發揮美術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想實踐和文化理解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
【關鍵詞】: ?美術素養;教學情境;課堂延伸;教學相長
《千人千面》一課選自河北美術出版社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第15課,課業類型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本課中,董老師在沒有制作多媒體課件,只運用泥巴和簡單的泥塑工具完成整節課,教學結構完整,課堂銜接自然。董老師在本課執教過程中,課堂駕馭自如,語言詼諧幽默,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董東升老師關于本節課的講授,逐步提高了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使學生學會了泥塑人面像的制作方法,加深了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從如何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角度,對本節課進行如下評析。
一.情境教學法貫穿課堂----寓教于樂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游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在課堂開始時,為了拉近與學生們的距離,董老師語言詼諧幽默,創設故事情境,自稱“蘿卜哥”,給大家帶來了禮物,把泥巴擬人化為“相識多年的鐵哥們”,然后說鐵哥們沒有嘴,帶他自述,一邊念關于泥巴的打油詩,一邊用泥巴在黑板上做“泥”字進行課堂導入,課堂氣氛輕松歡快,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活躍程度。
制作泥塑五官時,董老師問學生:“小泥巴“的夢是什么?學生回答:“想變成人。”董老師逐步引導學生給“小泥巴”做一張臉,人有喜怒哀樂,在此基礎上給“小泥巴”修飾五官。
董老師在整個課堂中,用“小泥巴”擬人化的手法,模擬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們身臨其境,覺得“小泥巴”這個角色活靈活現,課堂注意力較為集中,便于提高課堂興趣。
二.基于問題情境,倡導研究式美術學習
將美術特有的活動方式——確定主題、觀察感受、搜集素材、學習借鑒、構思創意、選擇并運用材料和技法、探索表現方法、修改完善、創作作品、展示交流以及觀看、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和判斷等引入美術學習,并在整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與合作精神,引導他們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探究知識、技能和方法,形成創意和見解。
本課中,教師示范環節,對“小泥巴”臉龐的制作與修飾,然后引導學生制作。該老師說,小泥巴對這張臉不滿意,想請一群活潑的小朋友幫忙做新的設計造型,然后引導學生看課本,欣賞圖片,說出各自喜歡的圖片。在學生做出作品后,教師讓學生把各個類型的小泥巴成果集中展示。結合核心素養理念,教師可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研究擴延,如:你為什么要設計這個類型的小泥巴?你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制作出來?你還有沒有更好的美化方式呢?(比如上色或添加絲帶等裝飾)你們覺得設計出來的小泥巴還可以做什么用途?(比如墻面裝飾或者作為禮物送人等等)。
三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教學理念的運用
在中小學教學中,存在著片面強調教師“教”而忽視學生“學”的現象,表現在教學方法上的主要問題是“注入式”、“填鴨式”、教師“一言堂”、“獨角戲”、“滿堂灌”。教師 “一講到底”,不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不注重學生的思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多,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少,窒息了學生的思維活動。
課堂之初,董老師用搓、捏、揉、擠四種方式,制作簡易手表,送給學生,提高了學生對課堂的吸引力。董老師告訴學生,“小泥巴”靜靜躺在書桌里,然后讓學生愉快地玩泥,增加了學生的實踐環節和操作性。學生嘗試制作捏出蝸牛,輪船,愛心,棒棒堂,給予贊揚。在示范“小泥巴”五官時,董老師找小朋友幫忙做眼珠,課堂氣氛活躍,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力。董老師課堂駕馭能力較強,在本節課中,師生互動較好,老師善于把問題留給學生,學生回答后,教師給予回應,與學生之間情感呼應較好。
成功的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上主體作用的最佳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自覺性、積極主動性就越高,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就越好;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發揮得越好,就越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這樣,“教”“學”相長,相互促進,才能輕松、圓滿地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相反,如果把兩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看不到統一性,結果必然是有一方被削弱了,不是不利于“教”,就是不利于“學”,或者是對“教”與“學”都有妨礙,而本節課中,關于“教”和“學”董老師把握較好。
四 結語
本節課較為成功,師生互動較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教高,課堂上學生學會了制作人面泥塑,促進了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的發揮,突出了美術表現素養。不足之處是,本節課用了一課時完成,略顯倉促,可以在人面泥塑的文化背景上加以介紹,加深學生的文化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民間藝術的魅力,弘揚和傳承民俗文化,激發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在作業展示環節,強調審美表現的同時,可以讓學生自評環節說出自己的泥塑美在哪里,教師總結作業呈現成果,評選出創意實踐獎,優秀作品,加以升華,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發揮,不拘泥于教師課堂示范。
參考文獻:
[1]戎科軍 李靜.淺談情境教學法在美術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J]. 商情,2009.(1).
[2]陶旭泉.中小學美術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