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彬
【關鍵詞】 歷史教學;創新精神;培養;重要性;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67—01
一、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
長期的傳統教學熏陶堆積,陳舊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仍長期存在于日常的教學教育中。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往往過于死板,教師搞“一言堂”,學生的學習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和尊重,即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達,嚴重忽視了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嚴重束縛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當然,除了以上因素,還有其他因素:如歷史課堂評價機制還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教師繼續教育存在薄弱環節、校本研究缺乏專家引領等,這些都在某些方面制約了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實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1. 這是由“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創新精神也叫創新態度,是一個人對于創造活動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傾向,從心理成分方面說,創新精神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種成分構成的。也就是說,構成創新精神的三種心理成分決定著一個人想不想去創新,有沒有創新的愿望和動機,是不是對創新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去積極地進行創新。這就必須從創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發,用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使他們積極地去行動,而賦予創新精神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學生,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激發他們創新的熱情、磨礪他們的創新意志。
2. 這也是歷史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教育專家認為,無論自然形態,還是社會形態,它們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點。例如,中學歷史教材中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如“漢魏之文苑、晉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書畫與雕刻、唐之詩、五代以后之詞,元以后之小說與劇本,以及歷代著名之建筑與各種美術工藝品,歷史學上各時代偉大與高雅之人物、事跡,無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倍渲懈环Ω挥袆撔戮裨卮嬖?,這些具體的、鮮明的元素一旦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體現,就必然會充分影響學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1.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種意識表現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險,敢于向困難和權威挑戰等心理傾向。具有這種意識的人從不滿足于已知,樂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歷史教材中具有創新意識的形象極其豐富,如從哥白尼“日心說”的提出到哥倫布的“新大陸”發現;從第一次把圓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祖沖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確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這些都是人們在推動社會發展中具有創新意識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動學生,給學生樹立榜樣?
2. 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創造熱情是創造的動力,它一旦與創新意識結合,就會形成穩定的創造動機,從而掌握創造者的整個身心,發揮強大的動力。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也必須從審美教育入手。馬克思說,美感就是人在創造性勞動中感到各種本質力量發揮作用的樂趣。美感是一種力量,是一種追求,它推動人去創造,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茖W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創造者,之所以能長期進行創造性勞動,就是因為他們體會到創造的本質是美的。李時珍為了祖國的醫學事業而嘗遍百草;鄧稼先為“兩彈”事業奮斗到最后一息;諾貝爾因實驗被炸得遍體鱗傷卻歡呼勝利……在歷史教學中,這些美的形象對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 磨礪學生的創新意志。創新意志是創造者自覺地確定創造目標,克服創造活動中的困難以實現創造目標的心理品質。創造必然會遇到挫折和阻撓,有時還會遭到別人的嘲笑和挑剔,這就需要創新者的勇氣和膽魄,需要創新者的堅強的信念和頑強意志。在歷史教材中,從手執漢節十九年不降的蘇武到不畏權貴堅持“神滅論”的范縝;從堅持“日心說”,雖被宗教裁判所監禁七年而毫不動搖的布魯諾到踏遍全國各地、歷盡十年艱辛,雖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終成《史記》的史馬遷……這些鮮明的、具體的形象,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勇氣,堅定學生創新信念,磨礪學生的創新意志有極大益處。誠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青年時代,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時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結合在一起?!?/p>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