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月娟
摘 要 自古以來的教育,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現代教育理念中,以生為本的課堂已經被大家認同,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本文從現在教學的普遍現象“急”,教師的通病是“自我”的現狀出發,立足課堂教學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老師能夠做好“三者”讓角色轉型升級:當好觀察者,集中注意、領悟學生的需求;當好指導者,俯下身體、讀懂學生的動作;當好聆聽者,靜下心來、聆聽學生的聲音。“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在課堂上的也是一種教學的演繹,從學生出發,研究學生所思所想,守望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 生本課堂 守望學生 角色演繹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34
“教師”一詞,古已有之,人類文明的演進以及人們素質的提高都離不開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現代教育理念中,以生為本的課堂已經被大家認同,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然而事實上我們經常看到的依然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歸根究底的原因,是一個字——“急”。教師急在:完不成教學任務、做不完既定的練習、不信任學生的能力、達不到教學的目標。而這樣的課堂明顯存在幾個問題:忽視學生的自主性、輕視學生的前概念、放大教師的主導位置。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完美結合的藝術,這項工作的結果在學生學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讓自己轉型升級。“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在課堂上也是一種教學的演繹,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單一的主導者轉變角色,充當好觀察者、指導者、聆聽者。從學生出發,研究學生所思所想,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健康成長!
1觀察者:集中注意、領悟學生的需求
觀察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從三年級第一單元起,對我們的大樹觀察,到觀察小動物、觀察物質世界,從觀察的方法到觀察的目的,無一不在強調著觀察的構成要素。作為科學教師,首先應該是優秀的觀察者,了解學生,領悟學生各個階段表露出來的需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需要就是教師的教學指令,只有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才會喜歡上我們的課,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借班上課,當教師對學生不了解的情況下,教師要注意集中觀察,用心看出學生的需要。記憶中有兩次完全不同的課堂值得反思:
(1)一次滿足學生需要的課堂:有一位老師執教《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本課是學生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后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工后的食品已成為人們的主要食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觸到食品的包裝袋和包裝盒,但他們不善于或不會有意識地去觀察,也不會深入地思考能從這些信息中獲得些什么?通過本課的學習鼓勵學生親身經歷,學會科學購物,抵制假冒偽劣食品,探討食品安全問題,切實用科學的方法指導生活,很好地發揮科學課“真正”的教育價值。本課老師的設計就很是滿足學生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又到春游時間,大家有沒有春游啊?
生:有。
師:帶好吃的嗎?一齊買還是自己買?
生:自己買。
師:難道每個人都能勝任嗎?要考慮哪些問題?
生:經濟;食物質量;保質期;上市日期;營養;是否攜帶方便;是否適合孩子吃;適量……
從孩子們喜愛、盼望的春游導入到對食物包裝的探究,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的欲望,導課效果很好,探究活動開展順利!可見此教師觀察了學生的生活,是一位懂得學生的人。
(2)一次拂逆學生意愿的課堂:學生的情緒能影響到一堂課的教學效果。記得有一次比賽課,因為是借班上課,有位老師在上課前問:
師:今天我們要進行課堂紀律冠軍爭奪賽。課代表是誰?
生:沒有。
師:那誰愿意來當爭奪賽的記錄員?
(舉起一大片手,有的已經站起來)
師:好,那么就她(一位手舉得很高,很瘦弱、最旁邊第一桌的女生)。
生:喔……不好、不好。
師:就是她,就她來記錄(教師態度強硬)
此時所有的學生無聊地坐下,放松地耷拉著腦袋,開始上課。雖然,老師的設計意圖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這樣的開場,大多數學生已經沒有情緒,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我想:或許是這個女生的人緣不好,或許是她的能力在班級不被認可,或許是她在班里沒有威信……總之她不被大家信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對班級不了解的老師,不應該用教師的權威來壓迫人,而是把民主進行到底。觀察到課堂隨時出現的情緒波動,捕捉有效信息,或許此時讓大家公推一位學生,順應學生的情緒,才能為開展教學創設良好環境。當好觀察者,把學生的所思所想放在教學的首位,教師的勞動會更有價值。
2指導者:俯下身體、讀懂學生的動作
關于教師應具備的幾個觀念:關系第一、知識第二;聯系第一、記憶第二;探究第一、講授第二。這三個觀點對我們科學教學來說意義深刻。學生在課堂上不是單純的聽,應該是手腦并用。學生也往往在科學課中有一些規范要求以外的動作,老師千萬不要忽視,讀懂學生的動作,盡心演繹好指導者的角色。
例如有位老師在上《日食和月食》時,準備了豐富的材料,如大型的地球儀、投影,高端的科技確實讓人震撼!但是那天孩子們在震撼之余,更多的是茫然,因為他們不會使用大型的地球儀,更不用說還攜帶攝像頭連著投影的儀器,這時需要教師給學生解釋這套儀器的原理和工作要點,手把手教學生使用方法。指導到位,才能讓材料發揮出全部的潛能。
又如有一堂收集關于月球的信息,有位老師的三句話把學生弄蒙了:
語錄一:月球上我們能收集到哪些信息?這個問題明顯不夠嚴謹,太泛,學生開始交頭接耳。
語錄二:每年的十五、十六看到滿月。顯然她想表達的是“每月”,卻說成“每年”誤差也太大了。
語錄三:月球的質量是地球的81分之1。正確的是80分之1,不知道上課的老師是怎么想的。
此時,有些學生開始在翻書,估計他們的前概念中,這些信息都是有問題的。老師作為指導者出現這樣明顯的錯誤,顯然是不應該的。遺憾的是教師當時沒有發現問題,下課后的溝通讓她汗顏。
科學是嚴謹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問題的準確性,追求完美、精準,不能出現錯誤,同樣也是考驗教師作為指導者能力的時候。當課堂上學生出現一些特殊動作的時候,對于這樣的現象教師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調整教學策略,而不是變成單純的管理紀律,做一位有智慧的指導者在科學教學中至關重要。
3聆聽者:靜下心來、聆聽學生的聲音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的發言和輕聲質疑,往往是他們思維的過程,值得我們靜下心來,認真聆聽。記得有位老師上《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她完全摒棄教材中的實驗,開發塑料瓶和乒乓球材料,顯然在材料上她是有備而來,當有學生提出教師與設備以外的發現和方法時,老師狠心的用“課后再研究”一句話搪塞,掩耳盜鈴式的忽視令學生相當不滿,同時也喪失了讓學生思維碰撞的機會。
筆者在上四年級科學第四單元《巖石和礦物》時,對于做好一位聆聽者深有感觸。對于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生疏,也沒有什么經驗。上課時看到的是學生茫然的表情、無助的眼神,此時聽到有學生在輕輕地說:“我又沒見過!”“是啊,好多巖石和礦物學生都沒見過的,我要想辦法幫助他們。”我選擇兩種解決辦法。
辦法一:資料閱讀。閱讀是一盞明燈,可以照亮前方,閱讀它也應該是孩子科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我尋找了一些資料:有教材中資料庫的詳細品讀,也有珍惜礦石類的書籍,也有網上資源的共享。這些資料的閱讀,讓學生可以少走彎路。
辦法二:實物。在他們單元學習后,我拿出實驗室所有的巖石礦物實物標本,讓學生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給予一整堂課的時間,再次自由研究觀察,效果非常好。
看到孩子認真的勁頭,看到他們相互探討的場景,我是如此的欣慰,因為我聽到了學生的困惑,看到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達到了啟蒙科學素養、呵護學生好奇心的教學目標。聆聽讓課堂更加和諧!
小學科學課堂承載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重任。只有教師真正地把孩子放在心上,教師角色不斷轉型升級,走出師道尊嚴,走向民主自由,才能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科學探究學習需要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促使教師不斷錘煉優異的教學材料、探索優化的教材處理、提高優質的教師素質的課堂。讓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自然步入精彩豐富的科學殿堂,相信花開的日子就會到來!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科學探究學習實施指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2011.10.
[2] 郭思樂.聆聽教育的春天——郭思樂生本教育思想隨筆.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6.
[3] 小學科學教材.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7.
[4] 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科研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