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荔
【摘 要】目前,在中職學校,重職業教育輕人文素質培養的現象普遍存在。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把時事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方法,起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具有善于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的團隊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時事;中職語文;人文素養
語文是職業學校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更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語文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激勵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熱點討論,啟迪學生思維,增長學生見識顯得尤其重要。
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語文教學與時事熱點相結合,采用課堂討論、熱點辯論、時事演講等方法,引導學生更多關注社會,自主地接受人文教育與熏陶。
一、“新聞評述”滿足了學生的積極需求
首先,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規律是:需求——動機——行為——目標,然后產生新的需求,如此循環、不斷提高。因此,積極需求是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源泉所在。
“新聞評述”就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由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主題自主收集社會熱點、加工時事材料,通過新聞主持形式,用同伴易于接受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寓科學理論觀念于時事的分析、評述之中的教學形式。它遵循了學生的行為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目標。
二、“新聞評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聞評述”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中心,以達到學生自主教育的教育方式,是有別于課堂教學的最大特點。
1.能運用學習武器去分辨社會現象
要求學生在聽、看的基礎上,對國際、國內時事作為評述對象,用學過的理論進行評述,闡述道理,表明自己觀點。鼓勵學生嘗試“批評性思維”,大膽提出批評、建議。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往往會影響和沖擊學生的校內外生活,學生很容易受誤導。比如:結合中職語文第一冊第二課《好雪片片》教學,某位同學在進行“該不該幫助乞丐”問題評述時,引來了同學們的強烈反應。持反對意見的學生毫不隱瞞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其看問題方法雖然有片面性,但舉出的事例也有一定代表性。經過兩種思想的交鋒,在教師的啟發和點撥下,最終使學生統一了認識,糾正了錯誤的認識。
2.提高學生綜合論述能力
“評述”要求同學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在評述過程中還要求與同學交流、討論、對話,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最后,請同學代表對此進行評價、打分,指出優點與不足。因此,評述者除認真作好案頭工作外,還應對評述過程中會出現情況預先作好準備,對同學的應變能力也是一種培養考驗,使學生的參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經“實踐”后,許多同學變得“能說、會說”,更冒出了一些“能言善辯”的尖子學生。
3.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態度、世界觀
在語文課上,如果老師僅講一些陳舊的事例難以引起學生共鳴,“新聞評述”對于幫助學生認清形勢,把握真勢,把握真理,明確方向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該不該扶摔倒的老人”的討論中,有些同學看法片面,在“評述”基礎上,再全面的看問題。在“動口”的基礎上,我還要求學生“動手”編每月一份“時事剪報”,并附上自己的簡短評論,從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覺悟都得以提高。
三、“新聞評述”的實踐
“新聞評述”作為語文課上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手段,筆者在上課的班級運用以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些剛入校非常羞澀的女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可以在班里講述簡單的新聞或進行評論了。在運用的過程中,要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結合實際,適時使用
(1)在講授課前使用。教師可在學生評述基礎上,對材料加以點撥和引導過渡到新課的講授中,讓學生提高興趣、發展思維,為新課講授打好基礎。
(2)在講授課后使用。如:在結束《愛情詩二首》教學后,要求學生對“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愛情觀”進行討論,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舉例、探討,明確中職學生應該樹立怎樣的愛情觀,可以達到深化主題教學效果。
2.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注重對學生的激勵
在評述中,聽者應專心聽講,評述者能力、經驗有差異,對于其害羞、膽怯、失敗、錯誤不要排斥,應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驗,鼓勵他們在掌聲中找到自我,提高認識。
從教學實踐中,我深深認識到:課堂教學是課程的實施環節,只有改變以書本和教師為中心,實現由“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型教學”轉變,才能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饒杰騰.語文學科教育探索[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
[2]楊德如.語文教育學概論[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3.9
[3]白先同.德育新觀念[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