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質教育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作為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創造性地去開發新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單純的讓學生簡單、被動地接受知識更為重要。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如何切實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關鍵在于如何切實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課堂氛圍 突出重點 備課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62-02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主體,所以,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如何切實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關鍵在于如何切實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一、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師必須積極創造條件,轉化學生的負面情緒,以熱情去感染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1)教師的熱情是首要:一堂課要上得好,教師必須先由良好的心態。
《名師講述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一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一篇,李萍遇到的問題,可以說是絕大多數新教師遇到的難題。“這是一所普通的高中,學生相對差一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剛工作“拜師”,跟“師傅”們一起備課,堅持聽課,整理后再給自己的學生上課。“可是,我教的學生考試成績每次都不及老教師的學生。”通常這個情況下,有些新教師往往會產生抱怨情緒。而李萍卻從另一個角度反思自己和老教師之間到底差距在哪里,得出“形似而神未必是”。最終憑借自己與學生差距不大,便于與學生溝通的條件,重新調整教學方式,將枯燥難懂的知識講解得淺顯易懂,學生學得既有勁又深刻。試想,如果李萍只知道抱怨而不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很可能導致學生對這門功課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煩的消極情緒。
所以,教師首先具備良好的心態,在教學過程中才能積極引發學生的熱情,積極面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在課堂更要做個“激情人”,最終使課堂教學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2)備課備學生:備課過程中不僅要備教學內容,更要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方式。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建構的。在教師傳授給學生一定的知識和學習方法之后,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效率,就必定要抓住學生的主體不同的特點來深入,教師備課必須精心研究符合本班學生的課堂教學過程和方法,思考如何才能引起學生的喜愛和共鳴,如何才能讓學生自己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何提高課堂45分鐘的利用率等等。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小組探究,自己查找工具書,相互問答,演講辯論等等,針對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適當選擇,合理利用到課堂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更多地去設計和整合,找到最適合學生的互動方式。
(3)課堂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關注課堂變化,以學生為本,讓課堂成為學生個人魅力的展臺。
新課改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教師的備課畢竟是在構想中,真正課堂的發展很可能與教師之前設計的不同。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如果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將自己的課堂設計硬塞給學生,就很可能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興趣下降,主體性被忽視,效率自然不高。
在學習老舍的《想北平》時候,通篇文章結構理解之后,我針對第二段,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老舍在表達愛北平的時候,為什么要提到“愛我的母親”這個細節。學生的答案基本上歸于一點:對母親的愛是與生俱來的,將這種愛和對北平的愛相對比,更凸顯老舍對北平那種特殊的愛。其實這樣的答案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的大部分,但我在設計這個問題的時候,提到“老舍很愛母親”這個我認為人盡皆知的佳話,因而我始終沒有肯定學生的答案。這樣反復提示,反復讓學生起來回答,既浪費了時間,又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變得沉悶。課后,我就這個問題進行反思,覺得自己太過在意自己問題設計的答案,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體系,導致本來踴躍發言的學生都不敢回答。于是,在另一個班上這節課的時候,我調整方向,先肯定學生的答案并對其進行總結,最后再指出“老舍愛母”的佳話。這樣,既解決了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從頭至尾這堂課都在活躍的氣氛中進行。
因此,教師的設計要根據學生課堂的反應而作靈活的變通,這個才成為“有效設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天性中最優美、最靈動的東西——思考,使教學效果達到極致。
二、突出重點,拓展延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即:就必須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一堂課時間雖短,但也是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微觀教學過程。教師必須在教材的取舍組合上下功夫,內容必須要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密度,對所講內容的詳略、先后順序、講練如何結合等必須作出精心的安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一節課的前20分鐘,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學習效率高;20分鐘之后,大腦開始疲勞,注意力開始分散,學習效率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這一特點,合理分配時間。一般地說,采用4:4:1的時間分配方案,即前20分鐘討論基本知識,中間20分鐘作為訓練輔導,后5分鐘作為復習小結。教師要利用好學生開頭的20分鐘,將教學內容中重點難點突出,在中間的20分鐘訓練,更要強調重點難點的訓練,讓學生牢固掌握。并且注意拓展延伸,或溫故知新,或拓寬學生知識面等等,盡量讓學生在鞏固基礎的條件下,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例如,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因為篇幅較長,內容也比較淺顯易懂,教師應該把重點放在一些重要的字詞上,讓學生整理總結,如文章多次出現的“幸”的不同含義等等。同時,也可以引申到有關史記的其他故事,司馬遷的人生等等。
三、課前“學案”,課后“反饋”。這就是課前預習和課后練習鞏固兩個階段。
新課程改革提倡教育角色的轉變,教師應該扮演的是導演,學生才是舞臺的主角。教師充分備課,將上課需要注意以及解決的問題、重點和難點等用“學案”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前先預習,而學生則在學案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這才能演好課堂舞臺劇。學生針對學案上的指導方向,預先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思考,教師的充分備課和學生的充分預習相結合,課堂上就會減少“損耗”,從而能夠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學案的設計應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目標越具體,興趣越濃厚,合適的學習目標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應為學會創設獲得成功的機會,成功的經驗能使學生建立信心,提高興趣。“目標太高”或者“目標太低”都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同樣,課后的復習鞏固也必不可少。適當的相關練習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并且舉一反三。練習的設置也必須遵循“不求多,只求精”的原則,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總之,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必須始終堅持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活動。教師應該研究的不僅僅是自己該如何“教”,更重要的是學生該如何“學”,學生怎樣才能學得更好。只有平衡好“教”與“學”的關系,才能創造“高效”。
參考文獻:
[1]劉世斌 《名師講述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解讀》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吳效鋒 《新課程怎樣教》 沈陽出版社
作者簡介:
吳怡(1983.10-),女,漢族,江蘇揚州人,現供職于揚州市梅嶺中學,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