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虎興
摘 要:數學情境是從事數學活動的環境,產生數學行為的條件。從它提供的信息,通過聯想、想象和反思,發現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內在聯系,進而提出數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同時還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其表現為對新知識的渴求,對客觀世界的探索欲望,對數學的熱愛等。 創設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環境,是新課改能否真正實施的一個重要標志,筆者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設情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257-02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稊祵W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1]。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出各種各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創設教學情境是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藝術之一。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特征、興趣愛好等來巧妙地創設情境。數學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呢?筆者在數學教學中作了有益的嘗試: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生活情境是指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便于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學習氛圍。所謂創設情境,就是發現學生未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的結合點,將學生在學科學習與生活實際碰撞中形成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場景中,以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如:筆者在教學“相似三角形”時,是這樣設計的,先展示兩幅形狀相同,大小不等的學校平面示意圖(比例尺為1:2)提問學生:它們有什么關系?形狀有什么特點?然后在圖上標出A、B、C三點,(A點表示教學樓,B點表示學生宿舍,C點表示食堂)提問: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形狀有什么特點?再引導學生聯想,對應的角與邊有什么關系。這樣很自然地得出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比為1:2)的關系,從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義,這樣,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學生的已有數學知識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從中引出學習的知識點,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生活意義和價值,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和動力。再比如通過學生所了解、熟悉的社會實際問題(如環境問題、治理垃圾問題、旅游問題等等),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在遇到問題時,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能使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他們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創設富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夠引起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生深層次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開放性與創造性思維;也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精神與交流協作能力。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一章時有這樣一題:在四邊形ABCD中,已知AB=CD, ,試說明: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由于橫線部分被不小心倒上了墨水,你能把它補全并解答此題嗎?
本題是一道補充已知條件的開放型題,別致新穎,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相互協作、互相補充,使學生在饒有興趣的嘗試探索中,發展了思維的發散性和有序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設法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思維濃度。
3、創設活動情境,培養學生創造靈感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向交流的活動。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使每個學生都樹立創造的勇氣和信心,鼓勵他們多觀察、多動腦、多動手,使他們學生學會學習,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索新知識的活動[2],變外部的學習活動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使知識與能力協同發展。例如,在探究“多邊形的內角和”時,筆者是這樣做的:
首先,讓學生在準備好的白紙上隨意畫出四邊形,然后用量角器度量其內角和。
全班學生按小組開始自己的嘗試性探索活動,先量出四邊形的四個角的大小,再將這些結果加起來。學生們的活動在我的想象下進行,但是他們的結果卻出人意料之外。各小組望著自己得出的數據:有的是361°,有的是360°,有的是359°,有的是359°多一點點……,通過交流,思維產生碰撞,為什么結論不一樣呢?這時我著重指出:雖然每個人將自己畫出的四邊形的四個角加起來后結果不一樣,但它們卻為什么這么接近呢?我們的測量過程中有些什么問題呢?一席話激起學生們的探究欲望。嘗試、觀察、討論、交流,終于發現:在量角的時候,由于都是取整數,所以就會有誤差,而且每量一次,都會有一次誤差,量了四次,故誤差就更大些。此時,我順勢詢問: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減少這種誤差?學生自然就想到了只量一次??墒窃趺床拍茏龅街涣恳淮文??又是嘗試、觀察、討論和交流。當學生們試圖將四邊形的四個角拼在一起去度量的時候,特征也就發現了:四個角拼成了一個“圓周”(其和為360°)。其次,讓學生動手度量課前收集到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實物的內角和。
師:同學們,通過度量,你能給出什么結論。
生:它們的內角和分別為360°,540°,720°。
師:那么你通過這幾個特殊多邊形的內角情況,歸納猜想n(n≥3)邊形的內角和?
生1:可能和邊長有關系。
生2:360°=(4-2)·180°,540°=(5-2)·180°,720°=(6-2)·180°。
生3:由此歸納猜想其內角和為(n-2)·180°。
師:你能證明其猜想的準確性嗎?
師生共同探討、交流,利用分割法,將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分成2個、3個、4個三角形,即可得到結論。運用歸納、類比法,將n邊形分割成(n-2)個三角形的情境,組織學生積極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體味歸納法的妙用和成功的喜悅,同時讓學生掌握合情推理的有效手段——歸納法,錘煉思維,提高能力。
4、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數學的欲望
在數學教學中,風趣的故事會使學生在故事中領悟到知識的內涵。如:我講“有理數的加法法則”時,引入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在一片森林里,兩只小猴在游玩中發現了一棵結了很多桃子的大桃樹,便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其中一只猴子先爬了3米,又爬了2米摘到桃子;另一只猴子一口氣爬了4米后,不小心滑下了1.5米,好可惜啊!請同學們幫我計算一下此時兩只猴子各爬了多少米?另一只猴子還應爬多少米才能摘到桃子?這樣引出了課題,這一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得以與所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在為另一只猴子惋惜的同時,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的前提下投入到學習新知識的環境之中。又如在教學“圓周率”時穿插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不僅讓學生加深對圓周率的認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2] 伊紅 鐘旭天 陳士軍·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J]·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